時刻保持一顆童心——豐子愷的教育原則
豐子愷是我國著名的畫家、散文家、書法家和翻譯家,但他更為人稱道的,是他對子女的愛與教育。
豐子愷有七個子女,每個都很有出息。別看豐子愷的孩子們個個出色,在孩子們小時候,豐子愷對他們的培養卻十分寬松。
豐子愷認為,童年是人的一生當中的黃金時期,孩子就應該盡情地享受自己的童年。所以,他極力反對在童年時給孩子教授太多的知識,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小大人”。
平時,豐子愷經常說外出做事很“無聊”,如果沒有很重要的事,他就留在家里陪伴孩子們。抱著孩子哄玩、喂孩子吃飯、給孩子哼小曲、畫一些有趣的畫逗孩子笑……總之,和孩子們特別親近,孩子們也都喜歡跟父親在一起玩耍。
豐子愷有一張工作用的桌子,上面有稿紙、筆硯、墨水瓶、茶壺等,都按照一定的順序擺放得整整齊齊,豐子愷最不喜歡別人移動自己的這些物品。然而,孩子們一爬到桌子上,就會把這些擺放整齊的物品弄得一團糟,“破壞我桌子上的構圖,損壞我的器物”。他們還經常拿著自來水筆玩,把桌子和衣服上撒的到處都是墨水點;還把筆尖插到糨糊瓶里,將一瓶糨糊搞得黑乎乎的……
豐子愷面對這亂糟糟的場面不生氣嗎?那自然是生氣的,“當時實在使我不耐煩,我不免會哼喝他們,奪脫他們手里的東西,甚至批他們的小臉。”但很快他就意識到這樣是不對的,所以“哼喝之后立即繼之以笑,奪了之后立刻加倍奉還,批頰的手在中途軟卻,終于變批為撫。”
豐子愷是個童心熾熱、天真浪漫的人,即使生活艱苦,也常常能夠帶著孩子們苦中作樂。而且,他很能設身處地地去了解孩子,因為他自己就像一個“大小孩”。他的漫畫,很多也都取材于孩子的日常。
有一次,豐子愷的大兒子瞻瞻要去車站附近買香蕉,并且還要“多多益善地買香蕉”。父子倆買完后,瞻瞻手里抱著香蕉,豐子愷抱著瞻瞻往家走。結果到家時,瞻瞻已經趴在父親的肩膀上睡著了,而原本抱在手里的香蕉卻早已不知去處。
后來,他在寫到這件事時,寫道:“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家教家風感悟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能否保持一顆童心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童心未泯,才能拋開“成人”“父母”等身份,從而更好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愛孩子、理解孩子,用孩子最喜歡的方式與孩子相處。這樣的親子關系,一定不會太壞!
然而,對于大多數的父母來說,童心早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情了。繁重的工作、生活的壓力,早已讓我們遠離了童心,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因為好奇玩弄壞了東西,因為玩水、玩泥巴弄臟了衣服時,首先不會想到孩子在玩這些游戲時有多開心,而是站在大人的角度,開口便訓斥孩子搞破壞、不講衛生,破壞物品,弄臟衣服和鞋子。而對于孩子來說,原本是滿懷期待地想要與父母分享自己的快樂,不想卻被澆了一頭冷水,內心的失望和委屈可想而知!
事實上,有時候我們教育的失敗就是因為缺乏童心,總是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希望孩子聽話、懂事,規規矩矩,最好能像個“小大人”一樣。但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思維和想法,他們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充滿幻想,這些其實都是非常可貴的品質。而父母強行的壓制,卻讓孩子過早地失去了童真。這種脫離年齡特點的教育,也很容易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導致親子關系的不和諧。
所以,在某些程度上,我們教育孩子時不妨學習豐子愷,盡可能地讓自己保持一些童心童趣,學著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也許你就會發現,原來教育也不是一件多難的事。
1.放下父母高高在上的“架子”
在傳統的中國家庭當中,主要實施的都是以父母為中心的“專制”教育方式。父母高高在上,在孩子面前永遠都保持著威嚴,動不動就對孩子頤指氣使,“不許這樣”“不能那樣”,甚至為保持父母的權威,對孩子實施一些家庭暴力。結果,孩子要么變得膽小怕事、循規蹈矩,要么變得極其叛逆。
雖然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也意識到“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做法不恰當,還是應多跟孩子溝通交流,但多數時仍然放不下自己的“架子”,難以與孩子平等相處,總覺得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就應該聽父母的話,按照父母的意愿和要求成長。
父母愛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同時也要明白:孩子是一個與我們平等的獨立個體,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哪怕有時他的想法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也同樣值得尊重。如果是對的,父母更應該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孩子才能從父母那里感受到真正的愛、平等和尊重,也更愿意與父母進行交流溝通。
2.將心比心,理解孩子的想法
豐子愷應該是十分懂得孩子的心理的,因此在與孩子們相處時,才會像一個“老小孩”一樣,和他們一起游戲,想方設法地逗他們開心。
其實孩子的要求很簡單,就是希望凡事能夠獲得父母的回應和認可。如果你不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哪怕你是真的為孩子好,也不見得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下雪天時,孩子想跟小伙伴出去堆雪人、打雪仗,而你怕孩子感冒著涼,不許他出門:“外面天氣太冷了,出去玩會感冒的!再說了,那幾個孩子都比你大,萬一欺負你怎么辦?”
很多父母可能都曾這樣做過吧?那么孩子領情了嗎?未必!不僅不領情,孩子可能還會非常失望、難過,甚至因此而哭鬧不已。家里的這一方小天地雖然暖和,可怎么能比和小伙伴一起打雪仗更有趣呢?
每個孩子在思想、情感等方面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誰能真正地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誰就能贏得孩子的心,取得教育的主動權;反之,就可能令孩子越來越叛逆,教育起來也越來越難。
3.參與到孩子的游戲當中
和孩子一起做游戲,參與到孩子的活動當中,是保持童心最好的方法。有些父母寧可花很多錢給孩子買一大堆的玩具,也不愿陪孩子玩一些簡單的游戲,事實上,相對于那些昂貴的玩具,孩子更喜歡父母陪自己玩,因為這樣會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注和愛意。所以你會發現,即使是一些很枯燥、無聊的游戲,只要有父母的陪伴和參與,孩子也會玩得特別開心。不過,孩子也是十分敏感的,如果你在陪孩子玩時,一會兒看看手機,一會兒刷刷微博,孩子就會感受到你的敷衍,這會讓孩子內心很失落,甚至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不然爸爸媽媽為什么一直看手機而不能專心地陪自己玩呢?
所以,在參與孩子的游戲或其他活動時,一定要和孩子一樣專心、投入,不要覺得孩子小就敷衍孩子。這樣不但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疼愛和關注,還可能會使孩子向父母傾訴一些自己的心里話。這些心里話,可能是平時你想問都問不出來的呢!
上一篇:無論如何,永遠不要看不起自己
下一篇:朝著心的方向,行路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