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地待人,滿足他人被尊重的需求
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認為人有五種不同層次的本能需要。其中,“尊重需求”是僅次于“自我實現需求”的高層次需求。他認為: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可。
人的“尊重需求”是源自本性的需要,它包括了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是有實力、充滿信心、獨立自主的人,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人對社會地位和自身威信的渴望,以及希望獲得他人的尊重、信任和肯定。
平等是尊重的基本內容。也就是說,人的本性需求使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被人平等對待。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誰不懂得尊重別人,誰不平等地待人,誰就會被他人排斥,誰就無法很好地生活。
生活中,那些心智成熟的人絕不會挑戰他人被尊重的需求,他們了解一個人對于“被尊重”、“被平等相待”的需求有多么強烈;他們懂得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別人(平等待人)的道理;他們將平等待人的理念付諸于與人交往的實踐中,雖然他們待人偶爾也有那么一點“不平等”,但他們總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并予以糾正,從而和諧地與人交往。
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的琴瑟合鳴一直備受人們津津樂道。然而,在他們和諧的生活中,曾經有過這樣一段不和諧的小插曲:
一天晚上,皇宮里舉行盛大的宴會,女王因為忙于接見王公貴族而冷落了她的丈夫。阿爾伯特非常生氣,就悄悄地回臥室去了。過了一會兒,響起了敲門聲,阿爾伯特非常冷靜地問道:“誰?”敲門的人昂然答道:“我是女王。”
門沒有開,房間里也沒有一點動靜。女王離開了,但是她走了幾步就又回過頭來,走到房間門口再次敲門。阿爾伯特又問:“誰?”女王和氣地說:“維多利亞女王。”
這次門依然緊閉。維多利亞也開始生氣了,想不到以英國女王之尊,竟然還敲不開一扇門。于是她帶著忿忿的心情走開了,可是剛走了幾步,她冷靜下來,想想還是回去了,又重新去敲門。阿爾伯特仍然冷冷地問:“誰?”女王委婉而溫和地回答說:“你的妻子。”
這次,門開了。
就是這樣,當不懂得平等待人,即使最親密的人也無法忍受我們。可想而知,如果維多利亞女王心智再幼稚一點,沒有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而是一直用女王的身份壓人,恐怕終有一天會失去心愛的丈夫。
平等對待他人才能換來他人的友好,才能讓彼此的交往愉快,這就是心智成熟的人通過人生經歷獲得的社交真理。同時,平等待人也是一個人德行、胸懷的體現,當我們通過平等待人表現出高修養的時候,他人會不由自主地被我們所折服。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工程師張伯倫曾講述了這樣一件關于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事情。
那天,張伯倫帶著一個機械師去給羅斯福總統送汽車。羅斯福總統一見張伯倫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并且非常熱情地歡迎他的到來。張伯倫見總統這樣重視自己,因而更加敬佩對方,接著他向羅斯福介紹了身旁的機械師。機械師是一個非常靦腆、內向的人,在羅斯福試車的整個過程中,他都躲在角落里。但當他們向羅斯福告別的時候,羅斯福竟然叫出了機械師的名字,并與他握手致謝。
當時,這位機械師激動得不知如何是好,他根本想不到,日理萬機的總統會記住他這個僅被介紹過一次的無名小卒。一旁的張伯倫頓時對羅斯福更加敬佩。
富蘭克林·羅斯福雖然身為日理萬機的總統,但他卻記住了機械師的名字,能夠將張伯倫甚至更微小的機械師放在與自己同等的地位來交往,這樣的修養、德行讓張伯倫與那位機械師敬佩不已,羅斯福憑此贏得了他們一生的尊敬與認可。
平等待人,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幫助我們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正如心理學家們所說的那樣,“如果人人都學會平等待人,那么,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可愛的人,沒有不可信任的人,沒有不可原諒的人。”可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平等待人,做起來沒有說起來那么簡單。那么,那些心智成熟的人是怎樣做到的呢?
第一,對待他人要采取統一的原則。無論對方的天賦、出身、貧富、職務如何,都要本著真誠、尊重、友善、禮貌的態度與之交往。有的人對待無權無勢、生活貧苦的人冷漠至極,對待有地位、有財富、有權勢的人卻唯命是從,這只會讓人瞧不起。
第二,平等對待他人和自己。一方面,我們要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內涵,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另一方面,無論對方擁有怎樣的地位和權勢,我們都不要卑躬屈膝、奴顏媚態,而要不卑不亢。
第三,要對事,不對人。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事情做得好,即使再卑微的人,我們也給予肯定;事情做得不好,即使再有影響力的人,我們也要給予批評。
第四,不要強求別人。真正的平等待人,是充分地尊重對方的意愿,把對方放在和自己同等的位置上,不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別人,也不強迫別人。
像那些心智成熟的人一樣,表現出足夠的心胸和修養,平等待人,我們才能與周圍的人更好地相處。
上一篇:平易近人,不高傲
下一篇:幸福的體驗能激發成功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