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學禮也是正心的一部分內容。中國古代的“禮”常被視為“眾善之緣,百行之首”,與列為“四德”、“五常”之首的“仁”聯系在一起。比如,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古代社會發展了一整套“禮”,在對社會風氣的影響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即便在今天的社會,禮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乃至國家、民族之間的交往,都是一項重要內容。
德是禮之根,道德模范是規范禮儀的內在根據;禮是德之基,美好道德基礎在于有彬彬之禮;禮儀規范常被視為人生之本、立業之基。古語說:“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正,心尚禮則心泰,事尚禮則事成。”
美好的“禮”在社會生活、人際交往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禮亦本于仁,“仁”是古代圣賢發明的一個字,被喻為人的最高道德標準。禮本于仁,表明禮要有仁心誠意,要有節有度,表明古人非常重視待人接物的禮。
中國的禮發展了幾千年,從人與人到人與社會再到國家與國家,不斷豐富和發展其內容。
中國源遠流長的禮包括了國禮、家禮、個人禮,包括了禮節、禮儀、禮貌等等禮的文化。從粗陋簡單發展到文明,很多約定俗成的內容都有著非常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至今仍然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孔子在《易·系辭傳》中說:“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所謂“不諂不瀆”,就是為人接物既不要低聲下氣,也不要高傲怠慢。這可以當作古人交友待客的一條重要原則。
《禮記·曲禮》中說:“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就是說真正的“禮”是不隨便取悅于人,不獻媚,不拍馬;不言過其實;不超越限度;不欺侮別人,不慢待別人,尊重別人。
中華民族的“禮”體現出對人尊重、恭敬和謙讓的美德,是對人的尊嚴的維護。交往雙方以禮相待,就必然出現和諧的氣氛,增進雙方的情感交流和友好相處。古人認為“自卑而尊人”是禮的原則,即人要自謙而尊重對方。其實,在“德”的前提下,人人都應該平等講“禮”,不論是販夫走卒,還是富翁權貴,都應如此。富貴者有“禮”,能做到以“禮”約束自己,不驕不淫;貧賤者有“禮”,能做到不以貧賤而怯懦、失了志氣,也不會去向富貴者乞憐獻媚,甚至低三下四,因為如若那樣去做,就是“非禮”的表現,是喪失自我人格、為人所不齒的。
著名的“寧死不吃嗟來之食”的典故,講述的是舍飯的人不尊重窮人,擺出傲慢的“救世主”面孔,左手捧著飯,右手端著湯,不禮貌地呼叫:“嘿!過來!吃飯!”舍飯人恃富傲貧,是“非禮”!而那位餓者寧死不吃“嗟來之食”,顯示出他做人不畏權貴的骨氣。
明朝永樂年間有一位學者,名叫薛蠧,他在《讀書錄》中講了許多接待賓朋的道理。他說:“虛心接人,則于人無忤;自滿者反是。”他認為虛心有禮是交友待客的基本態度,這真可謂一語中的,抓住了關鍵。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接待賓朋態度不好,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不知禮,不懂禮,不虛心。
還有些人在與人交往時,對于“不及者”可以團結,但對于比自己強的人卻不肯“團結”。宋代嶺南的大學者何坦寫《西疇常言》一書,他主張:“交朋必擇勝己者,講貫切磋,益也。”意思是說,要歡迎朋友比自己強,這對自己有好處,因為可以向朋友學習,提高自己。
《禮記》說:“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失足”、“失色”、“失口”,實際上也是禮的內容,即少犯行動上、態度上、言論上的錯誤,因為這是“禮”之大忌。
時至今日,有道德、懂禮貌、重品行仍是一種社會美德,也是社會提倡的精神追求。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層次和自我認知價值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做出表率。
現今,在全國上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當下,遵守道德、崇尚禮儀、規范行為已不僅僅是個別人、個別行業、個別社會層次的需求,而是全民的需要。作為有涵養的公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禮儀、講禮貌,注重禮節,樹立良好的禮儀風范。
上一篇:唯正心所以化人
下一篇:智、德兼修,才能做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