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1958年,非洲男孩勒格森·卡伊拉只有16歲,沒有見過多少世面,也不知道世界到底有多大。甚至,他也不知道3000英里的路途到底有多遠,就決定徒步3000英里,到埃及首都開羅去乘船赴美留學。
勒格森不去想自己身無分文,根本沒有辦法支付船票;也不去想要去美國上哪所大學,哪些大學會接收他;更不去想3000英里的旅途中會經過近百個部落,這些部落的人們說50多種語言,而他除了自己所用的方言,對別的語言一竅不通。
勒格森簡單準備了一下,就出發了。他的隨身物品只有夠吃5天的食物、一本《圣經》、一把用于防身的小斧頭和一塊毯子。帶著這些,他急切地踏上了旅途。
勒格森原本并不是一個喜歡學習的好孩子,但美國總統林肯的故事啟發了他,使他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意識到接受教育是自己實現夢想的第一步。他希望自己能像心目中的英雄林肯那樣,改變世界,服務全人類。
不過,要實現這一目標,他得首先接受非常好的教育才行。他知道,只有到美國他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在崎嶇的非洲大地上,勒格森艱難跋涉了整整5天,卻僅僅前進了25英里。食物吃完了,水也快喝完了,他身無分文,要想繼續走完后面的2975英里的路程似乎是不可能了。
但格勒森很清楚,回頭就意味著放棄,就是重新回到貧窮和無知。他暗暗發誓:“不到美國誓不罷休,除非我死了?!痹谶@種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信念的支持下,他義無反顧地向著目的地走去。
在途中,勒格森有時會與陌生人同行,但更多的時候是一個人獨行。每到一個新的村落,他都非常小心謹慎,因為他不知道當地人對陌生人是充滿敵意,還是友愛良善。
有的時候,勒格森能找到一份工作,暫時有個棲身之所,但大多數夜晚都是露宿荒野。許多時候,他不得不依靠野果和其他可以吃的植物維持生命。艱難的旅行生活使他變得十分瘦弱。
有一次,勒格森在路上發起了高燒,病得很嚴重。好心的路人用草藥為他治療,并給他提供了住處,讓他休息、養病。由于疲憊不堪,加上心灰意冷,勒格森的信念受到了最嚴峻的挑戰。
勒格森甚至開始動搖了:“回家也許會比繼續這近乎愚蠢的旅行和冒險更好一些。”但最終他還是堅定了走下去的信念與決心。
1960年,當勒格森來到烏干達的首都坎帕拉時,時間已經過去了15個月,他已走了近1000英里。此時,他的身體經歷了旅行的磨煉,變得日益健壯。他也有了更加明智的求生方法。
勒格森在坎帕拉待了六個月,靠干點零活為生。一有時間他就到圖書館閱讀各種書籍。在那里,他對美國的大學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弄清楚了申請入學的流程。
勒格森向華盛頓的斯卡吉特峽谷學院寄去了入學申請書。斯卡吉特峽谷學院的招生辦主任被這個年輕人的決心深深地打動了,不僅接受了他的申請,還承諾向他提供獎學金和一份兼職工作。
勒格森又向著自己的夢想前進了一大步,但是這時出現了一個更大的困難,阻擋了他的腳步。要到美國去,到華盛頓的斯卡吉特峽谷學院實現夢想,勒格森必須得有護照和簽證才行。而若想得到護照,他必須向美國政府提供確切的出生日期證明。而當時限于條件,他根本無法提供這樣的一紙證明。更糟糕的是,要想拿到簽證,他還需要證明自己有能力負擔往返美國的費用。
無奈之下,勒格森拿起筆,給他童年時熟識的幾個傳教士寫了一封求助信。結果,傳教士們通過教會渠道很快幫他拿到了護照。但是,格勒森還缺少領取簽證所需的機票錢。
勒格森沒有灰心,繼續堅定地向著目標前進。他相信自己一定能通過某種途徑得到這筆錢。正是因為堅信這一點,他花掉了自己僅有的一點兒積蓄,買了一雙新鞋,使自己不至于光著腳走進學院的大門。
幾個月過去了,勒格森一心求學的事跡漸漸地傳播開來。當他身無分文、筋疲力盡地到達非洲北部的喀土穆時,他的故事已經在非洲和華盛頓廣為流傳了。
斯卡吉特峽谷學院的學生們為他發起了募捐,喀土穆市民也紛紛慷慨解囊,共籌得了650美元。有了這筆錢,勒格森已完全可以支付去美國的費用了。
1960年12月,經過兩年多的艱辛跋涉,勒格森終于驕傲地跨進了斯卡吉特峽谷學院的大門。大學畢業后,格勒森決定投身于學術研究。后來他被著名的劍橋大學聘為政治學教授,成了一位在政治學領域中備受尊重的權威學者。
故事中的勒格森不滿足于空想,勇敢地采取行動,最終獲得了成功。有時,成功就是如此簡單。行動決定結果,過多的猶豫反而會成為阻礙,事情可行與否只有行動了才能知曉。只有行動了,你才有可能成功;而不行動,你就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
空有夢想是不夠的,要想實現自己的夢想,就要付出行動和努力。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立即行動起來吧,相信成功就在前方不遠處。
上一篇:一座小小的墓碑
下一篇:人盡其才胡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