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生命只是一場旅行
如果每天只是胡思亂想人生的意義,這樣的人生必定是沒有意義的。人生的價值不在于有多么崇高、偉大的理想,而在于到底做了多少有益于他人的事情。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生命對于他人毫無意義,虛度了一生。
死亡其實沒有你想象的那樣可怕
每一個人在面對死亡將至的時候,都會產生恐懼心理。
之所以怕死,一方面是對生活的留戀、親友的牽掛;另一方面是擔心死時的痛苦。人在死亡的剎那,有多痛苦?根據一些瀕死又僥幸生還的人體驗來看,人之將死時的苦痛遠遠低于預期,有的感覺身體輕飄飄的,懸在了半空中;有的感覺身體受到了撞擊,處于昏迷狀態、似醒非醒中;有的覺得自己穿過了一片黑暗地帶,然后逐步進入了一個有些炫目的桃花源般的世界;更有一些死亡體驗者,感覺“死時”精神愉悅,歡暢無比??非常遺憾,所有的這些死亡體驗,都來自據說或他說,而無法驗證。但有一點可以明確,這些“過來人”證明了,死,其實并沒有什么可怕的!
即使我們仍舊對這些死亡體驗半信半疑,或者認為是一派胡言。但結合我們個人對“生”的親身體驗,也可以大致判斷出“死”時的感受。“生”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既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出生對于一個生命來說,是一件最大的事;陌生,是長大后的“我”對出生時的感受渾然不知,呱呱墜地時的哭聲,是唱給別人聽的,主唱者早已把人生的第一場演唱會拋于腦后。既然對自己“生”這樣天大的事都稀里糊涂;那么對于自己“死”這樣地大的事,想必也是混混沌沌。有人會說,嬰兒本身就缺少清醒的意識,但誰敢說,人在將死時,大腦就是清醒的呢?
泰戈爾《飛鳥集》中有言:“生如夏花之絢爛,逝如秋葉之靜美。”生時就像一朵花的開放,馥郁芬芳;死時,就仿佛一片落葉從空中飄下來,靜謐而美麗。如果把生命當成一篇華章,出生是一個冒號,那么死亡就是一個句號。生命的結束難免令人傷懷,但這個生命并不會隨著身體的消失被人忘記,而會永遠活在親友的記憶里。
生是自己哭,死是他人哭,在自己的哭聲中誕生,在他人的哭聲中消逝。一個人或病或災,在面對死亡時,最正確的選擇,就是在力爭“生”的同時,不回避死亡,不害怕死亡。死不是可怕的魔鬼,而是每個生命的終點。靜夜里,睡不著覺的時候,不妨讓靈魂來一次生死對話。這樣的促膝相談,會讓一個不知所措的生命,重新鎮定下來,體會到生命的真諦。
一個能夠坦然面對死亡的人,是參透生命真知的人,是一位勇敢者。死,其實真的沒什么可害怕的,“那邊”的人,比這邊的多得多,而且這邊的人,早晚都會去“那邊”,所以不用害怕孤單。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大自然的一粒塵沙,生時立足于土地,死后又歸于泥土。離開時,好好看看天,看看地,看看掛念著自己的那些親切而又熟悉的面孔。人活著真好,但也真累;人死了,是不幸,但也算是“大休息”。既然是在親友的笑聲中哭著來到世上,不妨在親友的哭聲中笑著離開。這樣的笑容,會讓大家永遠銘記。
上一篇:歧視令人黯然神傷
下一篇:母親的茶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