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
華羅庚一生都在國難中掙扎。他常說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難。首先是在他童年時,家貧,失學,患重病,腿殘廢。第二次劫難是抗日戰爭期間,孤立閉塞,資料圖書缺乏。第三次劫難是“文化大革命”,家被查抄,手稿散失,他被禁止去圖書館,他的助手與學生被分配到外地等。在這等惡劣的環境下,要堅持工作,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努力,需怎樣堅強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
華羅庚善于用幾句形象化的語言將深刻的道理說出來。這些語言言簡意深,富于哲理,令人難忘。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以教育青年一代勤奮學習。華羅庚雖然聰明過人,卻從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聰明重要得多的“勤奮”與“積累”作為成功的鑰匙,反復教育年青人,要他們學數學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經常鍛煉自己。
華羅庚從不隱諱自己的弱點,只要能求得學問,他寧肯暴露弱點。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國訪問時,他把成語“班門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門”來鼓勵自己。實際上,前一句話是要人隱諱缺點,不要暴露。每到一個大學,是講別人專長的東西,從而得到幫助呢,還是講別人不專長的,把講學變成形式主義走過場?華羅庚選擇前者,也就是“弄斧必到班門”。在20世紀50年代,華羅庚在《數論導引》的序言里就把研究數學比作下棋,號召大家找高手下,即與大數學家較量。中國象棋有個規則,就是“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大丈夫”。1981年,在淮南煤礦的一次演講中,華羅庚提出:“觀棋不語非君子,互相幫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點。”意思是當你見到別人研究的東西有毛病時,一定要說,另一方面,當你發現自己研究的東西有毛病時,一定要修正。這才是真正的“君子”與“大丈夫”。針對一些人遇到困難就退縮,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華羅庚在給金壇中學寫的條幅中寫道:“人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我說到了黃河心更堅”。人老了,精力會衰退,這是自然規律。華羅庚深知年齡是不饒人的。1979年在英國時,他說出:“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輩子從實以終。”這也可以說是他以最大的決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決心書”,以此鞭策自己。華羅庚第二次心肌梗塞發病時,在醫院中仍堅持工作,他說:“我的哲學不是生命盡量延長,而是多做工作。”這種頑強的精神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總之,華羅庚的一切論述都貫穿一個精神,就是不斷拼搏,不斷奮進。
名人箴言
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華羅庚
上一篇:外黃小兒說服項羽
下一篇:奮進不止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