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 明確分工,各司其責——社會懈怠效應
“社會懈怠”
法國心理學家黎格曼進行過一項實驗:他要求一群參與實驗者盡力拉繩子,并測量拉力。參加者有時獨自拉,有時以3人或8人為一組拉。結果是:個體平均拉力為63公斤;3人團體總拉力為160公斤,人均為53公斤;8人團體總拉力為248公斤,人均只有31公斤,只是單人拉時力量的一半。黎格曼把這種個體在團體中較不賣力的現象稱為“社會懈怠”。
社會懈怠效應的涵義
社會懈怠效應是指個人與群體其他成員一起完成某種事情時,或個人活動時有他人在場,往往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時偏少,不如單干時出力多,個人的活動積極性與效率下降的現象,也叫社會惰化作用、社會惰化。
噪聲驗證
拉塔納和他的同事對社會懈怠現象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在其中的一項研究中,他讓大學生以歡呼或鼓掌的方式盡可能地制造噪聲,每個人分別在獨自、2人、4人或6人一組的情況下做。結果每個人所制造的噪聲隨團體人數的增加而下降。
“濫竽充數”
這種1+1<2的“社會懈怠”現象,明擺著是有人渾水摸魚,沒有竭盡全力使真勁兒“拉套”,甚至還有人“濫竽充數”,根本就沒有使勁,只是在裝模作樣“拉松套”。這種情況的出現,不僅使團隊的整體功能大打折扣,削弱了團隊的戰斗力和凝聚力,而且還會助長個體在團隊中的依賴性,形成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產生原因
之所以產生“社會懈怠”現象,專家們的解釋是:人們可能覺得團體中的別人沒有盡力工作,為求公平,于是自己也就減少努力;人們也可能認為個人的努力對團體微不足道,或是團體成績很少一部分能歸于個人,個人的努力難以衡量,與團體績效之間沒有明確的關系,故而降低個人努力,或不能全力以赴地努力。
解決對策
為了降低“社會懈怠”現象發生的嚴重程度,國外研究者提出許多增加個體的參與感與責任感的方法。同時,也有專家認為,當工作較困難或具有挑戰性,并且個體相信自己對團體有特殊貢獻時,“社會懈怠”現象會有所降低。建立健全崗位競爭機制、績效考核機制、獎懲激勵機制等,以盡量減少乃至消除“社會懈怠”的影響。
讀故事,懂心理——大鍋飯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諸如上述拉繩試驗中出現的“社會懈怠”現象也是屢見不鮮的。就拿人民公社時期來說,干活實行“大呼隆”,社員出工不出力,本來一個人一天就能干完的活,往往幾個人幾天還干不完。再拿現在一些尚未改制或改制不徹底的單位和企業來說,由于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鐵交椅”、“鐵工資”、“鐵飯碗”尚未徹底打破,所以,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就成了這些單位和企業共同的頑癥,這也不能說與“社會懈怠”無關。
社會惰化作用明顯減弱了群體的工作效率。減少社會惰化的有效途徑是:(1)不僅公布整個群體的工作成績,而且還公布每個成員的工作成績,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監控的,是可評價的。(2)幫助群體成員認識他人的工作成績,使他們了解不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3)不要將一個群體弄得太大,如果是一個大群體,就可以將它分為幾個小規模的群體,使得更多的成員能夠接受到外在的影響。
只有減少社會懈怠現象,才能在人力資源管理上“挖潛節能”,充分調動每一個人的工作積極性,并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浪費”。強調個人的榮譽感以及個別貢獻,激勵員工努力;培養個人責任感,增強員工主人翁意識;明確分工,各司其責,有效地避免“懈怠效應”。
上一篇:整體能力大于個體能力之和——米格25效應
下一篇:最近的印象最深刻——近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