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 最近的印象最深刻——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
與首因效應不同,近因效應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保留很長時間。多年不見的朋友或老同學,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在對朋友的長期了解中,最近了解的東西往往占優勢,掩蓋著對該人的一貫了解。
“形象落差”
李璐與秦楠是從小一起玩大的好朋友,相互之間非常了解。可是最近一段時間,秦楠心情不快,李璐以為秦楠生自己的氣了,還試著勸慰她。可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李璐聽說秦楠在學校時,為了能當選為團支部書記,還請同學吃飯、給同學送禮物。李璐認為秦楠過去一直在欺騙自己,認為她是一個不誠實的人,于是不再與她交往了。
避免負面
當聽說一個人與從前形象不一樣的事情時,人們往往由不相信轉化為懷疑,然后再轉化為激動和生氣,認為從前多年的交往中,對方都是在隱藏自己丑陋的一面,欺騙了別人。往往在沖動之下使得多年的友誼化為泡影。如果能夠壓制怒火,等到平靜時深入溝通,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做事的初衷,就會了解對方最真實的想法,從而避免負面的近因效應將多年的友情毀于一旦。
最后的補救
如果你在與人初會的過程中,犯下了某種錯誤,或是表現平平的話,可以在分手之前,做一個良好的表現,以改變對方對你原來的印象。只要你的表現得體,不管原先的表現如何,都可以獲得補救,甚至留下永生難忘的印象。
“好頭不如好尾”
由于人們對“近因效應”缺乏認識,或者不夠重視,導致事情“虎頭蛇尾”、功虧一簣的事例不勝枚舉。這似乎應驗了人們常說的那句話:“好頭不如好尾”。與人打交道,我們不僅要在最初表現很好,最后階段也要表現好,分手時更要特別注意,做到有始有終。
“最近印象”
如果給對方的第一印象不夠好,或者在雙方的交往中曾遇到了不快,更應該巧妙地運用“近因效應”,在最后時刻,挽回局面,達成諒解,給對方留下好印象。“最近印象”常常會替代和改寫前面的印象;善始善終,給人留下美好的“最近印象”;學會利用近因效應,提升自身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
讀故事,懂心理——好印象助力
小王到一家企業去應聘,但沒有被錄用。不過在小王離開那家企業時,老板親自將小王送出了辦公室,并善意地為小王提出了改進的建議。老板善待小王的態度給小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別是在臨離開時,老板與小王的握手、微笑,都體現出了對小王的尊重,令小王非常感動。分別時老板給小王留下的美好印象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子里,并且不斷地被她放大并演化成了一種感激——因為在應聘的過程中小王遭受了過多的冷遇和白眼。
后來小王在另一家企業應聘成功后,多次跟前面的那家企業有過業務往來和合作,由于前面老板留下的好印象,使得小王成了兩家企業之間的潤滑劑,因為小王的努力,這兩家的合作一開始就很成功,一直很愉快,實現了雙贏。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近因效應在日常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你在與人初會的過程中,犯下了某種錯誤,或是表現平平的話,可以在分手之前,做一個良好的表現,以改變對方對你原來的印象。只要你的表現得體,不管原先的表現如何,都可以獲得補救,甚至留下永生難忘的印象。
上一篇:明確分工,各司其責——社會懈怠效應
下一篇:根據目標調整高度——跳蚤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