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 巧用暗示旁敲側擊——巴納姆效應
信息左右
我們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反省自身,也不可能總以客觀的眼光來觀察自己,于是我們常常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這樣做的必然結果就是,每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總是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的參照,往往迷失在外界的不同信息之中。
“巴納姆效應”
正如著名的魔術師肖曼·巴納姆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到:“我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后來,心理學家引用巴納姆的名字來命名這樣一種效應:人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
哪個準確
有位心理學家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后,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后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暗示作用
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
距離在擴大
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個氫氣球,并且不斷向上飄;他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向下墜。三分鐘以后,看他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則暗示性越強。人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特效藥”
某人到醫院就診,訴說身體如何難受,而且身體日漸消瘦,精神日漸頹喪,百藥無效,醫生檢查,發現此人患的是疑病癥。后來,一位心理醫生接受了他的求治。醫生對他說:你患的是某某綜合癥。正巧,目前剛試驗成功一種特效藥,專治你這種病癥,注射一支,保證三天康復。其實,所謂特效藥,不過是極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醫生語言的暗示作用。
讀故事,懂心理——作家的求愛方式
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為趕寫小說《賭徒》,請了名速記員,她叫安娜·格利戈里耶夫娜,一個年僅20歲,性情異常善良和聰明活潑的少女。
書稿《賭徒》完成后,作家已經愛上了他的速記員,但不知道安娜是否愿意做他的妻子,便把安娜請到他的工作室,對安娜說:“我又在構思一部小說。”“是一部有趣的小說嗎?”她問。“是的。只是小說的結尾部分還沒有安排好,一個年輕姑娘的心理活動我把握不住,現在只有求助于你了。”他見安娜在諦聽,繼續說,“小說的主人公是個藝術家,已經不年輕了……”
“我非常同情,他有一顆善良的心,充滿愛的心。他遭受不幸,依然渴望愛情,熱切期望獲得幸福。”安娜有些激動。陀思妥耶夫斯基接著說,“用作者的話說,主人公遇到的姑娘,溫柔、聰明、善良,通達人情,算不上美人,但也相當不錯。我很喜歡她。”
“但很難結合,因為兩人性格、年齡懸殊。年輕的姑娘會愛上藝術家嗎?這是不是心理上的失真?我請你幫忙,聽聽你的意見。”作家征求安娜的意見。
“怎么不可能!如果兩人情投意合,她為什么不能愛藝術家?難道只有相貌和財富才值得去愛嗎?只要她真正愛他,她就是幸福的人,而且永遠不會后悔。”
“你真的相信,她會愛他?而且愛一輩子?”作家有些激動。
安娜怔住了,終于明白他們不僅僅是在談文學,而且在構思一個愛情故事的序曲。
后來,作家同安娜結為伉儷,在安娜的幫助下,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清了壓在身上的全部債務,并在短短的后半生寫出了許多不朽之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利用暗示說服對方,向安娜求愛的妙計,歷來被世人當作愛情佳話,廣為傳誦。巧妙的暗示,會“鬼使神差”似的引導對方按你提供的模式去做!
上一篇:尋找最佳組合,人多力量未必大——苛希納定律
下一篇:帶著放棄去收獲——卡貝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