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理解別人,然后被別人理解
世界上最難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理解別人。大多數人都希望被別人理解,但是并不愿或者并不能主動去理解別人。有句名言說得好:想被別人尊重就要先尊重別人。理解也是這樣,想被別人理解,就要先理解別人。人際交往是平等的、雙向的過程,就像付出才有收獲一樣。因此,想尋求被別人理解的話,先試著努力去理解別人吧。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由于理解的存在,水與岸拉近了距離。”生活中,無論在何時何地,父母與子女之間、同事與同事之間、同學與同學之間以及其他有關系的人們之間都需要理解。沒有理解,人與人的關系將會變得冷漠無情。
生活中我們如果能學會理解別人,與人交往時多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自己一定會過得更加輕松。而得到理解的人也定會心存感激,甚至將這種感激轉化為善意的回報奉送給我們,從而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和睦美好,形成一種人際關系的良性循環。
理解別人是一種難得的美德,是一種君子的雅量。生活中難免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人,如果你能經常抱著理解別人的心態去和人交往,就可以化解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和矛盾,化干戈為玉帛,自己也有一份天高地闊的舒暢感覺。比如,乘坐公交車時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腳,可能踩疼了你,可能踩臟了你的鞋子,但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別人也是因車的慣性而身不由己,誰也不會故意踩你;反過來,你也有可能在擁擠中踩到別人,那時同樣也需要得到別人的理解。在市場買菜時,小商小販不僅斤斤計較,有時甚至分量不足,給他們多一點的理解吧,他們掙錢也不容易。雨天汽車從身邊駛過濺了一身泥水,再多一點理解吧,可能司機或領導正忙著呢,退一步海闊天空嘛。
理解別人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生存藝術。理解別人就應該設身處地,凡事站在別人的位置上。比如,在一個公司工作,身為領導,只有站在員工的位置上去理解員工,才會多一份關愛,多一份體諒。而身為員工,只有站在領導的位置上去理解領導,才會多一份責任,多一份奉獻。這樣一個企業才能更好地發展。同事之間只有相互理解,才會多一份坦誠,多一分寬容,才能更好地在一起交流。盡量去理解別人吧,無論他有多少缺點和弱點。因為人的缺點常常是與優點相伴而生的,在欣賞別人優點的同時,也要理解和包容別人的缺點。這樣人與人之間在情感上才不會有怨恨,在行動上才不會有對立,你的人際關系才會變得更加和諧融洽。
20世紀80年代的老山前線盛傳著一句口號:“理解萬歲。”這反映出全軍將士的心聲。蔡朝東以“理解萬歲”為題在全國10多個城市做了近300場次的演講,直接聽眾上百萬。如此強烈的共振力,說明“理解萬歲”還是我們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呼聲。
有個關于家庭生活的小故事是這樣說的: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快鏟起來,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
“哎呀!”妻子脫口而出,“我知道怎樣炒菜。”
“你當然知道,太太。”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妻子沉默無語。
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別人的人是高素質大境界的人,是豁達大度的人,是厚道善良的人,也是充滿愛心的人。理解是一種潤滑劑,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摩擦;理解是人生宴席上的調味品,有了它人生才有滋味;理解是人生里程中的一座橋,讓心與心相通;理解是生活之舟上的一盞燈,照亮了別人也照亮了自己。
思路突破
先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
理解別人是一種涵養,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思想境界。理解需要你花一些時間,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需要你先設身處地地去理解別人,然后才能謀求被別人理解。
給理解一些時間
無論是理解別人還是尋求他人的理解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要指望你在5分鐘之內就能完全了解一個人。理解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理解一個人同樣需要時間。
有這樣一個哲理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座奇異的島上生活著各種感覺——富有、憂傷、快樂、虛榮、知識和愛情,等等。一天,島突然毫無緣故地對大家說:“我要沉沒了,請大家各自準備船舶離島。”愛情是唯一拖后腿的,因為她愿意等到島沉沒的最后一刻。在島即將沉入海底時,愛情決定尋求幫助。
這時,富有駕駛著一艘大船經過,愛情說:“富有,你能捎帶我嗎?”富有回答:“不行,我這里都是金銀,沒有地方給你。”
愛情無奈地向駕駛著一艘非常漂亮的船的虛榮求救,沒想到虛榮卻說:“不,你是濕的,會把我的船搞臟。”憂傷正好也在此時經過,愛情說:“憂傷,帶上我!”“不。”憂傷回答,“我太悲傷了,我只想一個人待著。”快樂也在此時經過了,但他太快樂了,以至于沒有聽見愛情的呼救聲。
在愛情就要絕望的時候,突然一個聲音傳來:“愛情,來,我帶你走。”這是一位長者的聲音。愛情太高興了,甚至忘記了問長者的姓名。安全登陸后,長者已經走了,愛情才想起來還不知道長者的名字,于是問知識:“誰幫助了我?”“是時間。”“時間?”愛情問,“為什么他會幫助我呢?”知識面帶著深邃的微笑回答說:“因為只有時間才真正懂得愛情有多么的偉大!”
事情剛發生時,我們很難理解對方的做法,甚至為此生氣。不過,請按捺住自己,冷靜下來,給自己一些時間,你就會悟透他(她)為什么會那樣做。
克服首因效應,給予別人尊重
什么是首因效應呢?首因效應在心理學上就是指先入為主的偏見,也可稱之為第一印象作用。首因效應指最先的印象對人的認識有強烈影響,會決定你對此人以后的一系列特性所作出的解釋。第一印象是從短暫的接觸中通過對方的外表,如體態、舉止、言談、儀表等獲得的認識,甚至是聽別人說的。這種認識是很膚淺的,有時也是不正確的。然而這一印象卻鮮明而牢固,影響以后長期的印象。認知中的首因效應是一種自然的心理傾向,但它卻不利于我們全面深刻地認識別人。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希望和他人達成相互理解,就應該注意防止產生這種認知偏見。
18世紀末期,法國許多雄心勃勃的青年都希望能考入炮兵學校,因為只要被這所學校錄取,就能取得少尉軍銜。那年,共有近200名青年應考。不過,其中大多數都是巴黎有錢有勢的紈绔子弟。主考官則是有名的數學家拉普拉斯。
考試開始后,門突然被推開了。大家詫異的目光集中到了門口,只見門口站著一個身材矮小的農民,穿著一雙破皮鞋,手里拿著一根充當扁擔的木棍。拉普拉斯驚異地問:“朋友,您找誰?是不是搞錯了?”來人滿臉通紅喃喃低語說:“我是來參加考試的。”看到“鄉巴佬”也來參加考試,全場嘩然,富家子弟們哄堂大笑起來。大家都等著看一場“鄉巴佬”出洋相的好戲。
最后輪到這位農民了。數學家拉普拉斯并不歧視他,照樣耐心地、和藹地提出問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農民居然對答如流。拉普拉斯又提了一些困難的問題,他也準確地做了回答。拉普拉斯非常高興,立即擁抱他,并祝賀他成為本次考試的第一名,最后讓全體考生起立,向他祝賀。這時,大家才知道這位“鄉巴佬”模樣的青年是南錫城一個面包鋪老板的兒子,名叫德魯奧。此后,拉普拉斯從各方面向他提供幫助。德魯奧也沒有辜負拉普拉斯的期望,他在拿破侖軍隊里服役,在同奧地利、俄羅斯、普魯士的戰爭中屢建戰功,成為著名的將領。
在這個故事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拉普拉斯成功地把德魯奧培養成一名杰出的將領,是從擺脫第一印象的消極影響開始的。如果拉普拉斯像考場上的其他人一樣,只看到貧寒、猥瑣的外表,就認定他是一個無知無識的農民,那么他就會拒絕對德魯奧進行任何考察,或草草了事,敷衍一下,走走過場把他刷下去就完了。然而,拉普拉斯沒有,他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保持冷靜的頭腦和考官的嚴謹作風,從而認識到“鄉巴佬”的價值,選拔出屢建戰功、出類拔萃的軍事將領。
想去主動與人交往,去了解一個人,理解一個人,就不能對其有先入為主的首因效應。一旦對人有了不好的第一印象,以后可能很難從這印象中擺脫出來。這也不利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別說達成相互理解的和諧狀態了。
要想取得互相理解,就要學會互相尊重,包括對別人人格的尊重、對別人能力的尊重、對別人秘密的尊重。比如有的人到商店買東西,瞧不起售貨員,說道:“嘿!把那雙鞋拿來!”這是對別人人格不夠尊重。有的人在與別人辯論時,常常用表情、手勢、語調……總之用他能調動的一切手段來說:“你錯了,怎么連這點都不明白,真是個愚蠢的家伙!”試想對方會服氣嗎?又怎么能說得上理解呢?這是對人能力的不尊重。有的人遇事專好刨根問底,打聽別人的秘密;有的人甚至惡作劇,在大庭廣眾之下把人的私事抖摟出來,這往往會傷害對方,是不尊重人的秘密的表現,同樣難以達成相互理解的、和諧的人際關系。
學會換位思考
想與他人達成相互理解,換位思考是個很重要的方法。與人交往時,要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對方著想。
有個很荒唐的笑話:一個近視眼去眼科配眼鏡,眼科醫生先摘下自己的眼鏡讓病人試戴,他的理由是:“我已經戴了10多年,效果很好,就給你吧。反正我家里還有一副。”在病人看到的東西都扭曲了的同時,醫生還反復說:“只要有信心,你一定能看得到。”病人被弄得哭笑不得。我們常說遇事要學會換位思考,“知彼知己”是交流的原則。這位醫生尚未診斷就敢下手“治療”,誰敢領教?其實,我們在與人交往時何嘗不是這樣,常犯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妄下斷語的毛病。“理解他人”與“表達自我”是人際溝通不可缺少的要素。首先要理解對方,然后爭取讓對方理解自己,才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要改變匆匆忙忙去提出建議或解決問題的傾向。欲求別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對方。人人都希望被理解,也急于表達,卻常常疏于傾聽。而有效的傾聽不僅可以獲取廣泛的信息,還有助于雙方情感的積累。當我們的修養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態平和、能抵御外界干擾和博采眾家之言時,我們的人際關系也就上了一個臺階。
總之,想被別人理解,先學會理解別人,才能在人際交往中獲得大家的喜歡,結下良好的人緣。不去主動理解別人,只想別人理解自己的人,最終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喜歡。
點亮思維
理解就像一枚種子,你只有在春天撒播出去,才有可能在秋天得到收獲。你先理解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的理解。但是,永遠不要奢望別人百分之百地理解你,因為這世界上最了解你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你自己!
上一篇:先對自己有要求,然后才是對別人
下一篇:先驅和先烈只差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