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 不放棄夢想,就能抓住幸福——塞里格曼效應
塞里格曼效應
當一個人發現無論他如何努力,無論他干什么,結果都是失敗的時候,他就會給自己一個定位:自己沒那個能力。因此,他就會喪失斗志、精神崩潰,最終就會放棄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絕望。每個人都想控制自己的命運。那么如何讓自己走出挫折的陰影,燃起生命的希望?如何幫助自己走出失敗的牢籠,釋放生命的力量?
挫折必經之路
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但是,千萬不要錯誤地把挫折視為失敗。無論是成功人士還是失敗者都必然經歷過挫折,“成功者”與那些“失敗者”的區別就在于他們的不屈不撓和永不服輸。對于積極進取的行動者來說,挫折只是告訴自己這條路出現了問題,我們需要重整旗鼓,開辟另外的蹊徑。
“失敗是成功之母”
一個人如果沒有失敗的刺激,或許一生都平平庸庸。失敗使人發憤圖強,歷經失敗的痛苦,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感受到真正的力量。永不言敗,不屈不撓,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所以,要學會正視挫折與失敗,總結經驗,發現問題,走向正道。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
英國作家夏洛蒂在完成巨著《簡·愛》成名之前,很少有人相信她會成為大作家。面對大家的不信任,夏洛蒂沒有灰心,她對自己在文學方面的才華依然自信,相信自己會在文壇脫穎而出。她堅持創作,終于寫出了長篇小說《教師》、《簡·愛》,成為了公認的著名作家。
懷揣夢想
在我們心里,都埋藏著夢想的種子。如果你充滿信心,為自己勾勒著成功的景象,那么未來真的會變成你想要的模樣。有人達到了成功的最高峰,有人在庸庸碌碌中悲嘆,而這一切的差別,僅在于你是否有不放棄夢想的信念!
成也在人,敗也在人
失敗者并不是比成功者缺少天賦或者便利的條件,而是在逆境或者絕境中,成功者比失敗者多堅持一分鐘,多走一步路,多思考了一個問題。成功的訣竅似乎有許多種版本,自信也好、聰明也好、機遇也好,說到底,成功只是因為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夢想,并且緊緊抓住這個夢想一刻也不松懈,正是堅持和執著,造就了一個又一個事業的巔峰。
讀故事,懂心理——云成的夢想
張云成,1980年6月生于黑龍江省五大連池風景區青泉村。和他的三哥一樣,云成從小患上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人類五大疑難病癥之一的進行性肌肉營養不良病。他堅持寫作,完成《假如我能行走三天》。現居北京,并和其三哥張云鵬經營“鵬成E購”網絡商店,在網絡上擁有極為火爆的人氣。
“從懂事那天起,我就面臨著只能活到28歲的無情命運。10歲,我只能舉起一個枕頭;12歲,我只能拄著棍兒走路;14歲,我走不出院子;16歲,完全不能走了,只能直直地站著;18歲,不能下地;20歲,胳膊舉不過頭頂;如今,我拿不動一杯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他是張云成,用近20萬的自述文字寫成《假如我能行走三天》,記錄了一位肌無力患者二十多年艱難而充滿韌性的生命努力。殘奧會前夕,這本書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因為它代表了一個生命不屈的努力。
再有一兩個月,云成的第二本書就要出版了,書的主題就是為生存而戰,主要記錄了自己和家人來到北京后為了生存而做出的努力和戰爭般的生活。2004年10月份,北京的一家醫院開展一個免費治療一百天的活動,云成和三哥應邀前往治療,云成說,活動結束后,自己卻舍不得離開了,因為北京有更多的機會,氣候環境也更適合自己,在這自己才能和夢想更近。
云成說,自己一生的夙愿就是能夠相對地最大限度地獨立,來到北京是自己第一次離開家,剛開始很不習慣,可是生活獨立的感覺卻讓他很快樂。為了生活,他和三哥開始經營網店。
云成說,在北京的四年,自己改變了很多,變得現實了,不再理想化,開始接受不完美的東西,也更加寬容,對于周圍的碎語和異樣的眼光,自己都能一笑而過不再計較。2005年的秋天,云成登上了長城,他說,那一刻,自己變得很渺小,生命和生活都變得很美好。
是啊,世上任何事物的發展軌跡都是回旋的、曲折的,征途中存有障礙,前進中必有挫折,豈能一蹴而就。成功源于堅持,堅持夢想才有可能成功。
上一篇:不必完美,滿意即可——滿意原則
下一篇:不斷地自我超越才能取得成功——蛻皮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