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思維
所謂知行思維,就是指認識事物的道理,并在現實中運用的一種思維模式。關于知行思想,早在《尚書·說命》中就有論述,即“非知之艱,行之維艱”。知行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中國古代哲學家們認為,“知行”,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
程朱理學的重要代表人之一的陸九淵主張“知先行后”,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實踐行。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則主張知行合一。一個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才能稱得上“善”。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我提出的知行思維,更強調要聯系實際生活,重視躬行、親知,發現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專注于那些“死”理論。
[成功是做到知行合一]
有這樣一句名言:“要想成就偉業,除了夢想,必須行動?!?/p>
很久以前,南海(今浙江普陀)是人們心目中的佛教圣地,很多外地的和尚都把能去一趟南海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
四川的邊遠地區有兩個和尚,一個窮,一個富。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佛教圣地南海去朝拜,你說行不行?”富和尚問:“來回好幾千里地,你靠什么去呢?”
窮和尚說:“我只要一個喝水的瓶子,一個吃飯的泥盆就行了?!?/p>
富和尚聽了哈哈大笑,說:“幾年以前,我就下決心要租條船到南海去朝圣,但是,憑我的條件,到現在還沒能辦到。你靠一個破瓶子、一個泥瓦盆就要到南海去?真是白日做夢!”
一年以后,窮和尚從南海回到了原來的寺廟,依然只帶著一個水瓶和一個飯缽。不過,窮和尚在南海學到了很多知識,回到寺廟后成了一個德高望重的和尚。而那個富和尚,還沒有做好準備呢!
哲學家胡繩說:“有些人只會空想,不會做事。他們憑空想了許多念頭,滔滔不絕地說了許多空話,可是從來沒認真做過一件事?!?/p>
無論做什么事,只停留在口頭上、思想上而沒有行動,都是做不成的。
富和尚,幾年之前就在準備去南海,但只是在思想上“準備”,直到最后也沒有實現自己的想法;窮和尚在確定了自己的目標后,不管可能會遇到多少艱難險阻,都踏踏實實去行動,所以最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富和尚的條件要比窮和尚好得多,可是當窮和尚已經實現自己的愿望時,富和尚還在空想。
所以說,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即使條件差一點,只要知行合一,也能成功;否則條件再怎么優越,也只會像那個富和尚一樣。
行動成功學的創始人、暢銷書《做自己想做的人》的作者李踐就是一個非常強調知行思維的人,他說:“成功需要知行合一。”
成功為什么需要知行合一?十多年前我曾在《中學生學習報》上看過一篇很有意思的小短文《知與行》,作者劉健龍不僅把知行的關系講得很生動,也強調了知行不結合的危害。
知與行的關系,是眼睛和腿腳的關系。知是行的眼睛,行是知的腿腳,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引領。
人們走路,腿腳未用,先用眼睛,辨明了路徑,然后才好行動。不然的話,輕則摔跤,重則墜崖,免不了要吞咽苦果,因此,知是行的基礎和先導,唯有先知而后能行。從另一方面講,腿腳行進時,眼睛也隨而前移,從而使視野更為廣闊,認識到更多的東西。因此,行是知的深化和提高。若非行,眼睛固定一處,也就不會有知的深入和發展。陸放翁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p>
我們讀書、學習都不是為了單純地知,而是為了知后的行、知后的用。否則,只耕地而不播種還有什么意義?可有的同學卻不然,只求知不求行,甚至以知為最大滿足。根本不知讀書、學習的目的在于寫作和運用。事實上,“才以學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只讀不寫或只學不用的結果,不僅得不到深刻理解,久而久之,還將僵化大腦,使其人變成“書櫥”。誦讀而不寫作,學而不知其用,無異于打好井而不抽水。由此,我們是否應將知與行結合起來,即以我知指導我行、且以我行深化我知呢?
知行合一說來簡單做來難,特別是有不少人還對此有不當的認識。毛澤東主席在《實踐論》中給我們很好的教益。他在文中對“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這一傳統觀點進行了反駁,認為這話是有問題的。“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句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于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泵飨瘡娬{只有經過“行”才能真正地“知”。
同時,毛主席認為,“行”要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毛主席一貫主張“拿得定,見得透,事無不成”,反對單單只靠本能沖動和“良能”而行動,要求人在行動之前,必須對事物的“真義”有深刻的了解。
哲學家胡繩寫過一篇《想和做》的文章,其實講的也是做事要知行合一,才能成功。
文章批評了一些“空想家”,只會空想,不會做事,同時也不客氣指出了一些人“跟牛馬一樣”,“只顧做事,不動腦筋,只會‘依葫蘆畫瓢’”。這些人從來不想一想,“為什么要做這件事,為什么要這樣做,有沒有更好的辦法”,這樣的做事,只是“死做”。
作者進而指出不知行合一的重要及不知行合一的結局。
“人在勞動中不斷地動腦筋,想辦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這件事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義,有什么缺點,才漸漸想出節省勞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類能夠這樣勞動,能夠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夠不斷地進步。要不,今天的人類就只能像幾萬年以前的人類一樣,過著最原始最簡單的生活了?!?/p>
更重要的,作者還告訴了我們怎樣才能把知行結合起來。
“我們常常聽說‘從實際出發’這句話,這就是想和做聯結起來的一條路。想的時候要從實際出發,就不能‘空想’,必須去接近實際。怎樣才能夠接近實際?當然要觀察。光靠觀察還不夠,還得有行動。舉個例子來說,人怎樣學會游泳的呢?光靠觀察各種物體在水中浮沉的現象,光靠觀察魚類和水禽類的動作,那是不夠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試驗,一次,兩次,十次,幾十次地試驗,才學會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邊,先是一陣子呆看,再發一陣子空想,即使能夠想出一大堆‘道理’來,自己還是不會游泳,對于別的游泳的人也沒有好處。這樣空想出來的‘道理’其實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動中取得的經驗,再根據經驗想出來的。而且想出來的道理到底對不對,還得拿行動來證明:行得通的就是對的,行不通的就是錯的。”
“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來指導;想,要靠做來證明。想和做是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
“無論什么人,不管他怎樣忙,應該抽點工夫來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過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經驗。這樣,他腦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動也就可以不斷地得到進步?!?/p>
讀后有智慧
對于“知”與“行”從古代到現在,都還有人討論它們哪個更重要,宋代朱熹認為:“論先后,當以致知為先;論輕重,當以力行為重?!?/p>
其實,這跟討論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論不休是一樣的。這是一個辯證的問題,拋開其外在環境是很難得出一個唯一答案的。因為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判斷題,這就像《易經》中的陰和陽一樣,互相作用,陰多則陽少,反之亦然。
由于時間的界定,使二者既具有統一性又具有互斥性。有時互相促進,有時則互相限制?!爸迸c“行”貫穿人的一生,誰也不能拋開它。它直接影響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
有人認為,在學習和工作中,知和行的比重是不一樣的。在學習的時候,要多求“知”,進行思考,認識事物的規律和做事的方法;在工作的時候,當然就以“行”為主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才能檢驗你的判斷和預測是否正確或合理。
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處理好知和行的關系,把兩者很好地統一起來,這樣才能互相促進,使我們走向成熟,提高工作效率。
上一篇:疑鄰思維-[逾越愛的心墻]
下一篇:磨煉思維-[風雨后的人生更有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