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好比一臺電腦
把人類的腦袋比喻成電腦,我認為再合適不過。不同品牌的電腦品質不同,即使同種品牌同種型號,它們的質量也不盡相同。機械生產存在偶然性,同一條流水線上下來的產品,有的性能良好,有的卻根本無法使用,這絲毫不必大驚小怪。有人說人類的智力從一生下來就是相同的,毫無半點差別。其實,這完全是自欺欺人。按照自然邏輯,這根本不可能。機械生產有偶然性,難道人類的生產就沒有偶然性?
一臺電腦剛從生產線上下來,它可能是聯想,可能是惠普,也可能是TCL。但是在裝上相應的軟件之前,它什么也做不了。不過,你不能否認它的價值。嬰兒的腦袋其實也一樣,雖然什么也做不了,但是同樣具有不可低估的潛在價值。電腦需要安裝軟件,人類同樣需要“軟件”的安裝。
電腦裝上了“酷我音樂盒”便可以唱歌,裝上“word”便可以寫文章,裝上“暴風影音”便可以呈現經典大片。電腦安裝軟件只是一瞬間的事,而人類的“軟件安裝”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比如說,你去駕校報名,目的無非就是要在自己的身體里“安裝”一個開車軟件。但是,這個開車軟件不是分分鐘就能安裝成功的,快的需要三個月,慢的需要兩三年。
一臺成品電腦,從商店里出來,雖然功能還不是特別強大,但是已經具備了一些相應的能力。因為它已經安裝了相應的操作系統和一些最基本的應用軟件。嬰兒也同樣,當他從產房里出來,同樣也具備了一些極其簡單的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你不用給他“安裝”吃奶軟件、睡覺軟件和哇哇大哭軟件,這些都是他自帶的,天生就會。接下來,你首先要給他“安裝”的是走路軟件和說話軟件。這兩個需要一兩年的時間。
電腦的能力愈加強大,應用愈加廣泛,歸根到底是因為操作系統的升級。電腦操作系統從最初的Dos,然后升級到了Windows,一直到現在的Win8。人類的操作系統同樣也需要升級。剛出生的嬰兒,他的操作系統充其量算是Dos1,經過幼兒園、小學、中學,勉強升級到Dos7。等大學畢了業,才終于到了Windows。至于能夠升級到Windows的哪個系列,就要看他上的是哪所大學和畢業后的努力了。
不同的電腦有不同的配置,有的只能裝下Windows2000,如果硬要裝下XP的話,很可能就要拖不動了。人類的腦袋同樣也有一個天生配置的問題,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裝得下Win7或Win8的。但是如果教育得當,裝個Windows2000應該不成問題。
大腦的結構從某種意義上說,跟芯片類似,電流的刺激產生各種電路,每種不同的電路代表不同的功能。對機械來說,這個過程只是一瞬間的工夫。但是對于人類,時間相對漫長。人類操作系統的升級,來自外界的刺激和我們本身視覺、聽覺和觸覺的感知。刺激得多了,感知得多了,便會在大腦皮層上產生各種回路,叫作“記憶”。這種東西相當于CPU芯片上的各種電路。當你跟某人話說不到一塊兒的時候,很多情況下,不是因為各執己見,而是某人腦子里缺少一種回路。說白了,他們的經歷并不相同。
這正如你問幼兒園的小朋友,“天上的太陽有多高”?他會跟你說“我會告訴你我有多真”。你問他,“天上的星星有幾顆”?他會跟你說“我會告訴你很多”。因為這就是那首兒歌里的歌詞。你問一只螞蚱一年有幾個季節,他會告訴你有三季,因為它春天出生,秋天死去,根本沒有見過冬天。
常聽人說,某人腦子短路。其實這種說法并非沒有科學根據。生活中缺少某一種經歷,大腦芯片上就會空缺某一種回路,這就是“短路”。當一個從來沒有摸過方向盤的人指揮別人開車,當一個毫無經驗的人對一幫行家里手指手畫腳,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大腦短路的情況。
人類的大腦具備各種不同的分區,有語言中樞、視覺中樞、聽覺中樞、神經中樞、味覺中樞等,分別具有各種不同的功能。小孩一生下來就有痛覺,味覺、視覺來得較晚,但也不過三天。
可是語言中樞比較懶惰,你要讓它興奮起來,得需要一到兩年。人類知識的積累,80%通過語言獲得。因此,讓語言中樞提早發揮它的功能極其重要,這關系大腦操作系統的升級。這需要盡可能多、盡可能早地讓孩子去接觸語言。用語言去刺激大腦皮層,漸漸使那里產生許許多多的回路,這就是對語言的記憶。魯迅先生說過:“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覺得以此來形容記憶的形成也同樣合適。
以前跟我同在一座樓的一個女人,她的兒子說話很早,大約1歲就開始了。她告訴我她平時總跟孩子說話,沒完沒了地說。我納悶,一個人哪兒會有那么多話呢?
“你都跟他說什么呀?”我問。
她說:“說什么都行,看見什么說什么。”
可是我還是有些不太明白,既然你有那么多工夫,干嗎不給孩子讀點書呢?
上一篇:在秋天里抵達陽光
下一篇:小家伙,來認認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