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思維
我們知道,人的思維是有很多種的。比如,系統思維、辯證思維、邏輯思維(亦稱抽象思維)、發散思維、形象思維、逆向思維、橫向思維、立體思維等,是很重要的思維類型。
多重思維就是幾種思維的有效利用。我們考慮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避免單一的思維模式,懂得靈活采取不同的思維方式,甚至幾種思維兼而采之,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就像醫學要中西醫結合,才有利于醫學的進一步發展;對疾病要標本兼治,才能把病治好。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些訓練孩子們思維的游戲,就是多重思維的巧妙利用。
[農民種地思維的解讀]
記得小時候大家對農民伯伯的描寫:勤勞、樸實、熱情……一大堆的優點。可如今,對于農民,這一中國最廣大的群體,人們往往把其與貧窮落后聯系在一起,與文化素質低下聯系在一起,與農民工、賣苦力聯系在一起。
實際上,這從客觀上反映出很多人都沒有讀懂農民的真正內涵,農民身上其實有很多東西值得每個人學習。
從思維方面來說,農民種莊稼閃現了這多姿多彩的多重思維。
我們常用“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句話來提醒自己凡事要努力,這句話大概是從“農民種地”延伸出來的。這句話體現的是一種努力思維。
在莊稼的耕種管理中,農民從來不強迫莊稼按一個模式生長,否則采取單一的方式加以解決,就等于拔苗助長。這肯定是無益的,農民不強迫莊稼,其實是一種包容思維,他們對此是勤勉地澆水、施肥、噴灑農藥,為每一株莊稼按照自己的方式盡情地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這就像我們遇到的各種問題都不會一樣,需要進行很多思考、運用不同的方式才能把問題有效解決。
有句俗話說,什么種子長什么苗,什么樣的葫蘆結什么樣的瓢。農民種莊稼都要使用優良的種子,否則莊稼就不會好。種子是什么?種子就像點子,是成功的一把鑰匙。每個人做事都應當選好這把鑰匙。這是選擇思維,人們常說,選擇不對,努力白費。可見選擇的重要性。
莊稼成長的秘密在于土壤。我們只能看到莊稼的地上部分,但是莊稼的成長大多是在地下進行的。即使是最優良的種子,在未經耕作的土地里也難以成長,將優質的種子播種在深耕細翻的地里,才能指望好的收成。土壤就好比優良的環境,環境有軟環境,也有硬環境。空氣、陽光、建筑設計等看得見的,屬于硬環境;精神、文化層次的屬于軟環境。總之,我們要有選擇優良環境的思維意識。古時“百金買屋,千金買鄰”、“孟母三遷”,就是為選擇一個好的“土壤”。
把握時機至關重要。即使是最優良的種子,即使土質肥沃,播種太早也可能會被霜凍死,播種太遲則不會成熟。農民們用大部分時間看天,摸土,采用一切手段確定播種的時機,這就是抓時機的思維。
種下去后,土壓得太實,莊稼就長不出強壯的根。沒有牢固的根,就無法立足。耕好地后,播下種子,讓它自己扎固。弱小的幼苗需要保護,但保護越少,它最終會長得越強壯。獨立發展出強壯根系的莊稼最健康。這說的是獨立思維。
養分過多導致虛弱。過多的水會使莊稼虛弱,因為它不需要將根深深地扎入地下。同樣,施肥過多會使作物只長葉子不結果實。這體現的是適當思維。
并非所有莊稼都能活,即使你付出最大努力,仍有一些莊稼會死去。如果期望每株莊稼都能高產,你肯定要失望,農民必須接受現實,學會承受失敗,在失敗中學習適應,用長遠的眼光看待成功和失敗。這是一種樂觀思維。
莊稼的成熟,不是三兩天。從播種到收獲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這期間需要等待,需要忍耐。農民在播種之后,要等待幾個月時間才可能收獲,其間還有難以預料的自然災害,甚至還有無情的人禍,這個過程就是一種漫長的等待與心理煎熬。人生也一樣,離不開等待,可當今的社會,充滿著浮躁與輕薄,一些自視才高八斗的大學畢業生,恨不能立刻找到工作,結果卻在求職過程中四處碰壁,甚至在工作后感覺自己居然找不著北。我們撇開智商與情商的道理不談,從播種到收獲總有時間差,總需要精心護理:澆水、施肥、除草或打農藥一個都不能少,總需要一分一秒地等待、一天一天地等待、一月一月地等待,而不是依仗著“種子”和“土壤”就一定能成功“收獲”,更不可能馬上就有“收獲”。因此,我們要有等待思維。
農民,從種莊稼到收莊稼,其間交織著若干思維。而農民,具有多重思維,結果贏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豐收年。人生也一樣,必須有多重思維,才能收獲美麗的人生。
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成功源自于在正確的方向上堅持不懈,否則永遠沒有機會“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更沒有機會在承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之后,驚嘆“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讀后有智慧
一位留學生歸國后說:如果教師提出一個問題,10個中國學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國學生中,10個人或許能講出20種不同的答案,雖然有些想法極其古怪離奇。這個例子說明,我國的教育比較注重學生求同思維的培養,而忽視其求異品質的塑造。
不可否認,遵循著單一的方向和力量,可以使行動迅速產生效果。就拿一個國家來說,斯大林時代的蘇聯有了奇跡般的工業增長,因為它不需要考慮幾百萬人口的死亡與強制性的集體化。
但單一思維的結果,對一個國家往往是災難性的,社會的最終崩潰變得難以避免。當切爾諾貝利的危機爆發時,蘇聯的集體制顯示出一個被長期的思維一致性所主宰的體制的特征——它無力響應一個復雜社會的變化。一開始,它不理會種種征兆的出現,試圖掩蓋,但當無法掩蓋時,它又尋找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社會是復雜的,我們每個人不能靠以不變應萬變的單一思維去面對復雜的世界,而是要以善變應萬變的多重思維去征服世界。
上一篇:多疑思維-[多疑是一種病]
下一篇:安逸思維-[警惕成功后的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