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火燃燒的地獄
世人的耳朵相當高貴,他們非常樂意聽取別人對自己的溢美之詞,哪怕明知有些是無中生有的恭維,有的不過是虛情假意的客套之詞,但他們聽了這些話,就像吃了蜜桃一樣,心里還是十分受用。可是,要一個人真心誠意地去夸贊另一個人,卻很難;而要一個人真心實意地崇敬一個高于自己的人,更是難上加難。
因為,很多人心中,都有著兩大頑疾——貪婪和嫉妒。貪婪,讓人天生向往擁有一切美好的東西,包括美好的評價與贊譽;而嫉妒,卻讓人天生不愿意承認別人高過自己。有時候,燃燒的妒火甚至會讓一個人的心靈變成可怕的地獄。
莫扎特是迄今為止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大師,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他在音樂方面的天才都是舉世無雙的,沒有人可以超越。
然而,就是這樣一顆光芒萬丈、無比璀璨的明星,卻在35歲時過早地隕落了。音樂天才莫扎特的死亡,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有人說,他死于咽炎并發癥;有人說,他死于過度疲勞。在種種猜測中,有一種說法由來已久,以至于人們紛紛相信,莫扎特的死,與當時維也納皇家樂隊的隊長薩利埃里有關。
莫扎特原本是奧地利人,他出生在一個宮廷樂師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頗受人尊敬的樂師,在父親的影響下,莫扎特3歲就能在鋼琴上演奏許多聽過的樂曲片段,顯露出了極高的音樂天賦;4歲時,正式開始跟著父親學習鋼琴;5歲能準確無誤地辨明任何樂器上奏出的單音、雙音、和弦的音名,并開始獨立作曲;到了6歲,早熟的莫扎特已經跟隨父親到慕尼黑、維也納、巴黎、米蘭、普雷斯堡等地進行巡演。
凡是聽過莫扎特演奏的人,無不稱贊他是一位百年不遇的曠世奇才。鮮花、掌聲、夸贊接踵而至,莫扎特的整個童年與少年時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
16歲那年,莫扎特結束了長達10年的漫游生活,回到了家鄉,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里擔任首席樂師。可是,他有著孩童一般不泯的童心,也有著女人一般容易感動的柔情,又像一個永遠都長不大的孩子,憧憬無拘無束的自由。這樣的性格,與嚴肅的、死氣沉沉的宮廷氛圍極不和諧。
盡管當時的莫扎特已經名滿天下,可在大主教面前,他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奴仆而已。莫扎特有著強大的自尊心和不羈的性格,這注定他無法在宮廷里久待。
25歲那年,莫扎特對大主教的侮辱和控制忍無可忍,他公開與大主教決裂,憤然離開了家鄉薩爾茨堡,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想在這個新的世界里尋求安身之所。莫扎特和當時維也納樂壇的第一號人物薩利埃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結了緣。
薩利埃里也是一位十分著名的音樂家,他在哈布斯堡皇朝供職時,掌握了維也納所有的重要音樂事務,他是維也納音樂藝術社團的積極支持者,也是維也納第一所音樂學院的院長,還是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的老師。
據說,就是這樣一個聲名顯赫的大人物,用陰謀殺害了天才莫扎特。原因自然不言而喻:因為莫扎特到維也納不久,他的名聲和光芒就超過了薩利埃里,這讓薩利埃里十分難堪。
有一次,薩利埃里親自出席了莫扎特的音樂會,想看看這一位被人譽為天才的莫扎特究竟是個什么人物。
燈熄滅了,音樂響起,薩利埃里不知不覺聽得著了迷。演出結束,會場上燈光重新亮起,當看到一臉天真的莫扎特站在燈火輝煌的舞臺上,興致勃勃地向聽眾們鞠躬致敬,臺下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時,薩利埃里對莫扎特突然產生了一種十分復雜的感情。他一邊暗自驚嘆莫扎特的蓋世天才,一邊又忍不住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回到家后,薩利埃里被內心那種矛盾的情感折磨得寢食難安。嫉妒之火在他胸中熊熊燃燒,它折磨著他,讓他備受煎熬。為了擺脫心中的痛苦,薩利埃里的心中動了邪惡的念頭。
一天,薩利埃里異常熱情地把莫扎特邀請到自己家。能受到這樣一位重要人物的邀請,莫扎特十分高興。他把薩利埃里視為知己,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請。在維也納,盡管莫扎特十分拼命地工作——他夜以繼日地創作、演出、教課,各種工作應接不暇、無休無止,但由于工作不穩定,他和妻子又都不善于理財,生活還是過得十分窮困,還不得不經常向朋友求援。
莫扎特來到薩利埃里家,當他看到滿桌子特地為他準備的美食時,不禁感激涕零。他在薩利埃里家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回到家時卻突然發生了腹痛,從此就沒再好過。
沒日沒夜的工作、持續的疲勞,加上生活的貧困、精神的壓力、腹痛的折磨,莫扎特的健康每況愈下,到了快要支撐不住的地步。
一天,一個神情冰冷、身著黑衣的陌生人突然來訪,請莫扎特為他寫一首《安魂曲》。那時,莫扎特已是心力交瘁,冥冥之中,他感覺到,這首《安魂曲》不是為別人而寫,而是為自己而寫……抱著這樣的念頭,莫扎特發揮出生命中最后一絲力氣與才華,竭盡全力,去譜寫這首《安魂曲》。他多希望生命可以再支撐會兒,多希望能在臨死前親自演奏一遍這首曲子。可他再也沒有機會了,死神還是跑在了前面。
《安魂曲》寫了一半,莫扎特手中的筆掉落在地上,他永遠合上了眼睛。那一年,他才35歲。
有人說,那個讓莫扎特寫《安魂曲》的陌生人,正是薩利埃里派來的。他知道,莫扎特這個時候已經疲憊到了極點,他讓莫扎特寫《安魂曲》,就是為了催命,讓這個才華遠蓋過他的天才早一點死去。
然而,據說莫扎特死后,薩利埃里這個嫉妒者的內心并沒有獲得安寧。偉大的天才雖然不在了,可他的去世,并不影響他的赫赫聲名,并不影響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而薩利埃里的內心,卻永遠蒙上了一層陰影——他成了罪惡的兇手,成了遺臭萬年的心胸狹隘的小人。
嫉妒,會讓人變得心胸狹窄;嫉妒,會讓人失去理智;嫉妒,會讓人變得瘋狂。然而,嫉妒除了給自己、給別人帶來禍害,還會有什么好處嗎?
這不禁讓人想起一個君王和兩個妃子的故事。聽說,古代有一位君王,后宮佳麗三千人,他獨愛其中的虞美人和王美人。而在虞美人和王美人中,他又更加偏愛虞美人。
虞美人和王美人都是貌比西施,而且才冠群芳,實在是風華絕代、無人能比。王美人不明白,自己分明不比虞美人差,為什么君王偏愛的不是自己,而恰恰是別人。
王美人一心嫉妒虞美人,總在君王面前說虞美人的壞話。一開始,不管她說什么,君王都靜靜地聽著,聽完了,他還是照樣寵愛虞美人。漸漸地,王美人一提起虞美人,君王就會岔開話題,讓她不要再說下去。可王美人依然不領會君王的意思,還是一有機會就在君王面前進讒言,說虞美人的壞話。
有一次,君王實在忍無可忍,一改和顏悅色的常態,生氣地問王美人:“我知道你一心要把虞美人比下去,可你知道我為什么更愛虞美人而不是你嗎?”
王美人不屑地說:“她還能有什么本事?不過是用了什么狐貍妖魅的招數,迷住了您的心竅。”
君王聽了,嘆息一聲,說:“恰恰相反。我喜歡她,正是因為她的心地善良,心胸寬厚。你一見到我,就會不失時機地說她的壞話;而她,不僅從來不說你的壞話,而且,當我告訴她,你一直在背后貶損她時,她竟然還要為你求情說好話。在這一點上,你跟她比,真是差得遠了。”說完,拂袖而去。
王美人聽了之后,羞愧得無地自容。她的嫉妒心,并沒有讓她獨自得寵,反而連原本擁有的寵愛也失去了。
嫉妒心是小人之心,有百害而無一利。然而,要警惕嫉妒心并不難,當一個人與你無冤無仇,而你卻有意無意總說他的壞話時;當一個人取得令人高興的成就與你分享,而你卻悶悶不樂時;當一個能力高于你的人遇到困難,你故意尋找各種理由見死不救時,你已經在嫉妒了,你已經在一步步地邁向心靈的地獄,靠近那個陰暗的為人不齒的世界。
心靈感悟
心胸寬廣的人,生活自然就過得淡然舒適,也會贏得別人的尊敬和喜愛。
心胸狹窄的人,則會被嫉妒絆住手腳,在生活中,時時處處給別人、給自己找別扭。這樣的人,常常容易被妒火燒昏頭腦,明明知道嫉妒心害人又害己,卻依然克制不住內心的沖動,明知前面有火坑、是絕境,還要拼命往里跳。
上一篇:如果線斷了,就撒手吧
下一篇:寬容讓內心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