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離焦慮的孩子更愛哭
細心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在八個月的時候,開始認識爸爸媽媽,也意識到自己與外部世界不是一體的。為此,當問起八個月的嬰兒爸爸呢,他馬上就會用眼睛尋找爸爸。這正意味著嬰兒對于爸爸媽媽的依賴情緒已經產生。還有些寶寶在爸爸媽媽在場的時候,并不排斥陌生人,而一旦看不到爸爸媽媽,原本在陌生人懷抱里玩得很好的寶寶,馬上就會大哭起來。原來,寶寶不能理解爸爸媽媽只是暫時離開,而以為爸爸媽媽把自己拋棄了,所以產生了很深的恐懼感。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分離焦慮的癥狀也開始出現。八個月之后的嬰兒很害怕和爸爸媽媽分離,為此以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在兩三歲前后,孩子簡直成了父母的小尾巴,分離焦慮癥狀也更明顯和強烈。那些被媽媽主要負責帶大的孩子,更是一分一秒都不能離開媽媽。一旦視線里看不到媽媽,他們就會非常緊張和恐懼,也會本能的以哭泣的方式來吸引媽媽的關注。曾經有人提出,孩子一點兒也不認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對于襁褓中的嬰兒來說,當陌生人抱起他們的時候,他們如果能夠大聲哭泣,就相當于在警示爸爸媽媽:我不安全啦!
3歲之后,孩子進入幼兒園小班開始學習,同時也面臨分離焦慮的挑戰。在此之前,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與媽媽在一起,從未分離過,所以他們對于媽媽的依戀更深。相比起媽媽與孩子的形影不離,爸爸主要負責掙錢養家,為此爸爸每天要離開去上班,并不會讓孩子覺得不安全。那么在把孩子送入幼兒園之前,最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教會孩子接受分離,也讓孩子知道自己只是暫時與媽媽分開,很快就會和媽媽在一起。明白這個道理,確定自己并不是被爸爸媽媽拋棄,孩子才會正確面對分離。
此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分離焦慮的表現就會更加嚴重。因而在日常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多多陪伴孩子,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這樣在與父母短暫分開的時候,孩子才會相信父母很快就回來,也就不會因為分離焦慮而嚴重哭鬧。當然,對于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一味地告訴孩子自己馬上就回來,孩子也不會理解。那么父母就可以嘗試著離開,然后在固定的時間回來。中間間隔的時間可以循序漸進地拉長,從而讓孩子逐漸適應分離。總而言之,分離焦慮是孩子面對分離的表現,也是正常的身心反應,父母無須對此感到過分焦慮,只要想辦法幫助孩子應對即可。
自從出生,絲絲就是媽媽一手帶大的,因為爸爸在外地工作,一個月才回家一次,所以絲絲對于媽媽特別依戀,對于爸爸的感情則相對平淡。眼看絲絲就要上幼兒園了,媽媽很擔心,害怕絲絲不能離開媽媽。為此,媽媽決定幫助絲絲做好入園前的準備。
為了讓絲絲減輕對媽媽的依賴,媽媽特意把姥姥從老家接過來,讓姥姥接手帶養絲絲。媽媽則準備開始找工作。第一天,媽媽正在和絲絲告別,還沒有離開呢,絲絲就哭得撕心裂肺。姥姥說:“要不明天再去找工作吧?”媽媽態度很堅決:“不行啊,必須現在就開始訓練她,否則將來怎么去幼兒園啊!”走到樓下,媽媽對絲絲牽腸掛肚,似乎聽到絲絲激烈的哭鬧。好不容易挨過半小時,媽媽才給姥姥打電話詢問絲絲的情況。聽說絲絲哭得睡著了,媽媽心疼不已。次日,又到了媽媽離開家門的時刻,這次姥姥讓媽媽趁著絲絲不注意的時候離開。然而,絲絲的表現并不好,反而哭了更長的時間,一直到媽媽兩小時之后回家,絲絲的眼淚還沒干,嗓子嘶啞嚴重。媽媽反思絲絲更為激烈的反應,意識到正是因為自己不告而別,才會讓絲絲誤以為媽媽不要她了,所以才哭得更加嚴重。
第三天,媽媽總算有了些經驗,堅決不再聽從姥姥的主意偷偷離開,而是對絲絲說:“絲絲,媽媽要去上班,過一會兒就回家。你和姥姥一起玩,等著媽媽回家,好不好?”絲絲的眼眶紅了,但是有了前兩天的經歷,她似乎知道媽媽一定會回來,所以情緒也相對理智。她哽咽著對媽媽說:“好吧!”聽著絲絲勉為其難的“好吧”,媽媽松了口氣。果然,這次絲絲只是掉了幾滴眼淚,不再像以前那樣歇斯底里了。這樣一個星期之后,絲絲終于可以平靜地面對媽媽離開了。
事例中,媽媽的做法是對的。如果在家庭這種熟悉的環境里,孩子都不能忍受媽媽離開,那么等到進入幼兒園面對陌生的環境,孩子的分離焦慮癥會更加嚴重,也會持續地哭泣。記得有一位幼兒園的老師說,有個孩子上幼兒園,整整哭了兩個月。對于這樣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夠早些進行分離訓練,緩解孩子的焦慮狀況,情況就會好得多。
對于年幼的孩子而言,沒有分離經驗的他們根本不知道分離具體意味著什么,為此常常誤以為分離就是徹底離開。所以爸爸媽媽首先要讓孩子相信一點,那就是爸爸媽媽離開之后,到了一定時間就會回來,回到孩子的身邊。當孩子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他們才會有安全感,也才能夠接受與爸爸媽媽的短暫分離。當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非常強烈時,父母一定要有的放矢地緩解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循序漸進地接受分離。
在給予孩子緩沖時間接受分離的同時,父母也要加大力度構建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內心篤定。作為父母,既要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也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要。唯有在父母的愛與關注中成長的孩子才有接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才會更加積極樂觀,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上一篇:時間尚無法治愈的傷,允許它存在著
下一篇:機遇是聚斂財富的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