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干涉孩子交朋友的權利
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需要朋友,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許多父母都明白這個道理,他們擔心孩子結交了不好的朋友,或者陷入早戀,于是,在孩子交友的過程中,父母或多或少都會進行干預或指導。對于父母來說,他們都是世界觀和價值觀已經成熟的過來人,但是,在面對孩子交友方面,卻一味擺出強硬的姿態,干涉孩子交朋友的權利,如此,產生的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對于父母限制自己交朋友的權利,孩子有話要說。一位初三的孩子說:“我爸媽經常叫我跟學習好的同學玩,但跟我玩得好的同學成績都很一般。我喜歡跟活潑開朗的同學交朋友,他們性格陽光、容易相處,也跟我一樣喜歡運動,我們相處很開心。”另一位初二的孩子也說:“我爸媽管我很嚴,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向他們匯報在學校的一切情況,我很煩他們問這問那,更煩的是他們每次都不忘教育我要跟成績好、品德好的同學一起玩。我其實很叛逆,反而愿意跟那些成績差的同學玩,我覺得他們很有趣,也夠義氣,所以,我經常跟他們打成一片。我討厭父母的干涉,越干涉我就越叛逆。”
一位媽媽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那天,我們一家人坐在家里看電視,我還特意去弄了一盤水果。正看得起勁的時候,電話鈴響了。15歲的孩子一下子跳起來,喊道:“我來接。”他跑進自己的房間,拿起電話還不忘跑到門邊把門關上。這一系列動作讓我和他爸爸驚愕不已,我們交換了一下眼神,彼此看到一個個問號:這個電話就像是早就預約好的,為什么要到自己房間去接聽呢?為什么要關上門呢?難道另有隱情?我和他爸爸從來沒這樣“心有靈犀”。
他爸爸用眼神示意我拿起客廳里桌上的電話,我急忙跑了過去,拿起電話,我聽到一陣快樂的笑聲,或許因為太緊張,我不自覺地咳嗽了一聲。這時,孩子在屋里大聲說道:“先不說了,我們家有竊聽器!”然后,“啪”的一聲,電話掛斷了。我驚恐地望著孩子的房門,但是,那扇門卻久久沒有打開。
后來,過了很久,孩子才開始跟我說話,當我們再次談到這件事的時候,孩子眼里蓄滿了眼淚,他說:“那個電話是一位女同學打來的,其實我們并沒有說什么不能讓人聽的話,我還準備打完電話就把那件好笑的事情告訴你,但是,你們為什么不相信我,為什么要干涉我交朋友的自由呢?難道我沒有自由交際的權利嗎?”聽了孩子的話,我陷入沉思。
心理學研究表明,青春期孩子的思維、行動受到過多的限制,活動范圍狹小,接觸的事物單純,如果不與同齡人交往,他們很容易心理發生變異,形成孤僻、難以與人溝通和相處的性格。在生活中,有的父母對孩子管得太嚴,限制干涉太多:參加活動要限制時間、與人交往要限制對象、外出限制地域、娛樂限制范圍等,但他們卻從根本上忽視了正在走向獨立的孩子有怎么樣的心理需求。
小貼士
1.對孩子交友,應當勸阻,不應包辦
父母替孩子把好“交友關”確實很重要,尤其是當孩子沉迷手機、網絡聊天的時候,父母應適當勸阻。但是,父母不應該太自私和功利,僅僅憑著成績的好壞來幫孩子挑選朋友。如果自己孩子成績好,更有責任去幫助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這能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一味地讓孩子遠離成績差的同學,很容易養成他自私的心理。
2.與孩子成為朋友
交友,首先,父母就應該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敞開心扉與孩子聊天。通過聊天,孩子才能把心里的疑惑和成長的煩惱告訴父母。而且,這樣的聊天是平等的,而不是居高臨下的,你可以問孩子:“你對朋友有什么要求啊,看我合不合格呢?”父母與孩子的關系融洽了,自然會幫助孩子解決交友的問題。
3.尊重孩子的隱私
許多父母抱怨孩子:“我生你養你,你是我的,我當然有權利知道你的一切,包括你所交的朋友。”實際上,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隱私,當然,這并不是放任,而是尋找最佳途徑去了解孩子。例如,孩子打了電話后,你可以問:“電話打那么久,是不是有人要你幫忙?”
上一篇:別對青春期孩子嘮叨
下一篇:別總是找借口來掩飾自己的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