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生節儉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世稱“范文正公”,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
北宋著名文人范仲淹小時候家境非常貧苦,十多歲才上學。在醴泉寺求學時,他讀書很專心,但生活相當拮據,每餐吃粥度日。晚上他用少量的米煮成一盆稀粥,到第二天早晨便凝固成塊,然后就用刀將粥劃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這就是一天的主食。沒有錢買菜,他便把少許菜葉菜根用鹽水腌漬,切碎了就粥吃。后來他到應天府南都學舍求學,一位南京留守的兒子看他生活很清苦,就從家拿來許多奇餐佳肴送給他。幾天后卻發現這些好吃的他一點也沒動,菜已經變質了,就非常生氣,問他為什么不吃。范仲淹誠懇答謝道:“我并非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經成了習慣,如果驟然吃起這么好的美味佳肴來,恐怕以后就再也不想喝粥了。”
就這樣,范仲淹歷經艱苦,刻苦學習,最后官至參知政事,仍然“非賓客不食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家人在他的教導下,也衣著樸素。他對家人說:“吾貧賤時,無以為生,還得供養父母。吾之夫人親自添薪做飯。當今吾已為官,享受厚祿,但吾常憂恨者,汝輩不知節儉,貪享富貴。”范氏子孫個個認真聆聽。
范仲淹做官后,依然保持著節儉的作風。平日吃的是粗茶淡飯,只有來了客人時才讓下人做些葷菜。全家老小穿的都是粗布衣服,他的家人也很少做新衣。兩個兒子只有一套像樣的衣服,所以誰外出會客時誰穿。他每天都要計算這一日在飲食起居上花費了多少,做了多少事情,兩者是否相稱。如果花費得多,做的事情少,第二天就努力多做些事情補上。范仲淹對家人節儉卻對別人很慷慨,他深知窮苦人家的生活艱辛,常把節省下來的薪俸周濟鄉鄰。
到了晚年,范仲淹多少有點積蓄,但仍然過著簡樸的生活。家人曾準備在洛陽給他修建一處帶花園的住宅,供他養老,享幾天清福。他堅決拒絕,對家人說:“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我怎么能無憂無慮地一個人去享清福呢!我現在擔憂的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不愿從高位上退下來,不擔憂自己退下來以后沒有好的居住條件。關于建造宅第的事,你們永遠不要再提了。”
公元1052年春,范仲淹又調往潁州(今安徽阜陽)。在往潁州上任的途中病逝,終年64歲。當時人們無不為這個愛國愛民的清官而悲痛,都贊嘆范仲淹的高尚情操。
妙語點睛
范仲淹一生勤勤懇懇,為國為民辦了許多好事,但在個人生活上從來沒有什么奢求,一直過著簡單、平淡的生活。與他同時做官的宰相韓琦評價他說:“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師于來者。”這個評價范仲淹是當之無愧的。
警世良言
不節,則雖盈必竭,能節,則雖虛必盈。
——陸贄
上一篇:蘇秦“錐刺股”
下一篇:范縝亂世拜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