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讓聽眾心領神會
演講是演講者向聽眾傳遞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讓聽眾深刻領會也就是演講需要達到的重要目的之一。可能一些演講者認為,越是運用高深的理論知識,越是晦澀難懂的演講語言,越是能體現自己的知識水準和演講口才,越是能將自己與聽眾在知識層次上劃分,實際上,這無異于唱獨角戲而得不到聽眾的響應,也失去了我們最初演講的本意。而越是高明的演講者,越是懂得深入淺出的道理,他們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通過簡潔通俗的語言把自己的本意傳達給聽眾,達到自己演講的目的。
任何一個演講者,都應當學習毛澤東的演講語言——通俗易懂,因為講者和聽者之間總是會有一道橋梁,每個人能接受的語言水平也是不一樣的。作為演講者,只有做到深入淺出,將你要傳達的思想以簡潔的語言傳達給聽者,才能真正讓聽眾心領神會。
誠然,任何一個演講者都希望自己在演說的時候能妙語連珠、口若懸河,這也是演講大師制勝的法寶,是演講者講出魅力的根基。但演說語言的深入淺出,并不與此相違背。事實上,這恰好體現了一個領導者的口才,因為任何語言藝術的運用,只有在讓聽者接受的前提下才能發揮效用。
那么,作為演講者,該如何做到深入淺出地演講呢?
1.語言要生動形象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形容一個人胖,如果你只說此人很胖,實在很胖,那么,一點說服力也沒有。而如果你說“此人體型寬大,我估計摔倒了都不知從哪頭扭,”這樣就更容易給人一種形象感。契訶夫在描寫胖子的時候,語言更為奇妙:“這個胖子胖得臉上的皮膚都不夠用了。要張開嘴笑的時候,眼睛就要閉上,而要睜開眼睛看的時候,就得把嘴巴閉上?!?/p>
2.在演說語言中注入你的精神力量
2000年前,有一位拉丁詩人曾說:“如果你想引出別人的眼淚,必須自己先悲感起來?!钡拇_,感情是形于內而發于外的東西,如果你自己做不到感情飽滿,那么,自然感染不了聽眾,反而讓人感到虛假、做作。也就是說,要想感染別人,最根本的是使自己先進入情緒,進入狀態,用心感知。
我們發現,那些成功的演講家,大都是富有活力和精神抖擻的人,他們具有超常的爆發力,把他們內心的情緒釋放出來。已故的美國大政治家柏壽安說:“通常所謂口才流利,就是說那人說話是從心底里發出來的,里面充滿了熱誠。一個誠懇的演講者,不怕缺乏知識;一篇能夠說服聽眾的演講,能夠把自己的心與聽眾的心融合為一,而不是單單把自己的記憶移入對方的記憶。演講者要欺騙聽眾比欺騙自己都要難?!?/p>
3.善思考
人是思考的動物。善思考,才能出觀點、出新意。不思考,就會人云亦云,沒有真知灼見;就會老生常談,提不出新思路、新見解。同樣,演講過程中,如果你多加思考,那么,那些生硬的問題,自然就能找到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
4.“厚積”才能“薄發”
能將晦澀難懂的語言通俗化,不僅需要我們的嘴上功夫,更需要平時的積累。因此,必須注重知識的積累,語言的積累,經驗的積累。茶壺里有餃子才能倒得出來,有深厚的積累和扎實的根底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言之有效。
心虛氣短、心浮氣躁的人是無論如何也講不到“點子”上的。因此,演講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應努力養成獨立思考和多積累演講語言的好習慣。這樣,才能富有思想性和創造性,才能在演講中做到厚積薄發、深入淺出。
上一篇:說好祝酒詞,烘托宴會氣氛
下一篇:釋放壓力,才能輕松自如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