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希望孫子有愛國的情懷。
作為一個有民族情感、有社會責任心的人,不能不愛國。
但是,愛國,不是空泛的和盲目的。
爺爺小時候,聽“岳母刺字”的故事,就在心里埋下了“精忠報國”的種子,渴望長大后有機會像岳飛那樣報效祖國。結果,“十年動亂”時,爺爺正是十八九歲,滿腔的愛國激情在燃燒,以為忠于毛主席就是愛國,盡管當時自己受到了政治壓抑,也盡可能“忘我地”投身到那場狂熱的運動中去。可是,當那場“文化大革命”塵埃落定,歷史還給“十年動亂”以真面目時,才發現,自己的愛國熱情,被“個人崇拜”利用了,滿腔真誠卻做了于祖國無意義的事,有一種被欺騙后無言的心痛。
經過痛苦的反思,爺爺終于認識到,當初是一種幼稚的愚忠和盲從,而并非真正的愛國。一個不懂得尊重自己英雄的民族,不會得到別的民族的尊重;可是,一個不辨良莠、不加取舍盲目崇拜先人的民族,也不會變得強大無比。
對祖國的忠誠,不是對個人的忠誠。愛國,要有是非之心。只有做真正有利于祖國、人民的事,才是愛國。
愛國,是具體的,愛國是一種責任,愛國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愛國,體現的是對國家一草一木的愛,對民族、同胞的愛,對故土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認同,對公民責任和義務的義無反顧的擔當。當國家領導人,是愛國;當個普通農民,也是愛國。像黃繼光、董存瑞那樣壯烈,是愛國;像雷鋒、王傳祥那樣平凡,也是愛國。如楊利偉、翟志剛那樣飛天,是愛國;掃大街、出攤床也是愛國。每個人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崗位,盡著自己的責任,不在于做得多么轟轟烈烈,有這份情結,盡一份責任,就是愛國。
爺爺在這里特別要強調兩點:一個是愛國和愛家并不矛盾,國和家是個有機整體。一個不能保障每個具體個人(好人)人權和尊嚴的國家,就失去了國家的意義,就不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人,一定不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家庭是國家的細胞,構建和諧社會,就要細化到每個家庭、每個人身上,不能說我顧家就損害國,我愛國就不要顧家了。把家庭關系處理好,就是對國家負責。對于那些握有權力,代表人民管理國家的人,尤其要有“把每個人看成是國家的一部分”的理念和情懷。
另一個要強調的是,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不要背叛祖國。國家每年派遣大批的優秀學子赴海外留學,本來希望他們學成后回來報效祖國,可是,卻有一些人選擇了為他國效力(當然為他國效力我們也不能說是錯的),盡管他們追求個人的幸福和安逸沒什么不對,但他們缺少的不是像錢學森、鄧稼先那些老前輩們的愛國情懷么?甚至,還有人反而回頭蔑視自己的祖國。祖國培養他那么多年,他不感恩,他不談自己的責任,反而笑話祖國貧窮、落后。難道別人給你吃一頓海鮮,你就感激涕零,祖國母親喂養你二十幾年小米,反而一點情義都沒有了嗎?難道你就不想想為了祖國富強,你該擔負起什么樣的使命嗎?國家興亡,人人有責啊!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貧富不是愛不愛國的理由。能以自己是這個國家的一員而感到自豪,表現的正是這種樸素的愛國情懷啊!古今中外,有無數愛國的英雄人物,闊闊可以自己選出幾個典型,時時激勵自己,不要做背祖忘典的糊涂人。
有的人會糊涂地認為,什么愛不愛國的,不要管那么多,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這些人可以想一下,為什么歷史上會有“八國聯軍”燒殺搶掠的慘痛?為什么會有“東亞病夫”、“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恥辱?為什么會有被日本鬼子強占十四年的悲憤?是祖國太貧困、太落后、太軟弱所致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而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國力大增,社會安定,人民富裕,幾代人夢想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一天終于到來。走出國門,不再受到歧視,國際事務要請中國人參加,中國人在世界上真正有了自己的尊嚴。這不是哪個人的尊嚴,是一個民族、一塊國土、一種國家存在方式的尊嚴。作為中國人,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生長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是一種驕傲。
我們沒有辦法把個人的生活、個人的尊嚴與祖國分開,每一個人與祖國是個血肉凝結在一起的整體。沒有每個人的忠誠和責任,祖國的概念也是空泛的。所以,闊闊,不管別人怎么說,你要堅定一個信念,永遠熱愛自己的祖國。
愛國,不能局限于一時一事的好惡,要站在更高遠的角度,以辨別大是大非的眼光,來評判取舍。盡管有時動機是好的,但若結果于人民、于國家不利,就等于改變了事情的性質,客觀上成了人民的對立面。特別是年輕人,不要憑一腔愛國熱情做出不理智的行為。這就要求你要有思想、有知識、有遠見、有政治辨別力,關鍵時刻,才不犯錯誤。
愛國,要正確地看待國家政權,正確地看待執政黨。
每個國家的情況都不同,每個國家都應該選擇最適合自己國家的政治體制。關鍵不在于選擇什么體制,而要看政治主張的實質是不是公平正義,是不是關心民生,是不是尊重人權。中國的現實是人口眾多,民族眾多,封建社會的“余弊”尚存,又加上“十年動亂”的破壞(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龍脊”被攔腰斬斷,也許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撫平這個傷痕啊),“無政府幽靈”還陰魂不散,整體的文明程度還不夠高,公民意識和共和意識不強,民主意識比較狹隘,如果實行西方式的所謂“自由”、“放開”、“民主”,無疑于是一場災難。
爺爺認為,中國的國情,至少在目前相當一個歷史時期,更適合一黨執政。一黨執政,多黨合作,政治協商,民主議政,體現的是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的結合,是程序民主與實體民主的結合,是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結合,追求的是社會民意的最大公約數,構建的是社會精英層集體執政和制度化平穩交接的體制,既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又保證了政權的穩定和連續性。爺爺認為,這種獨特而務實的政治體制是中國現階段最好的選擇。特別是面對國家重大事件時,決策迅速,可以有效集中國力辦大事,十分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巨大成功,也是對政權、體制成功的有力佐證。
當然,爺爺也不否認我們國家目前的政治體制還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人民的監督乏力,為官者權力的絕對化,是腐敗現象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但是,腐敗是世界性毒瘤,是由來已久的社會問題,是會隨著社會法治的逐步健全、隨著人民法治觀念的覺醒、隨著人民監督機制的完善,得到合理控制,并不應該偏激地成為否定一個政治制度的唯一標準。
這方面也正是國家下一步要深入改革的關鍵一役。當執政黨意識到腐敗是威脅政權的最大危險時,也就到了下最大決心治理腐敗的時候。爺爺相信,這些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歷史將會有自己正確的選擇。
割裂歷史原因,把這些“問題”完全歸結為“體制因素”,是不公平的、不客觀的(爺爺的本意不是討論這個話題,這里就不贅述了)。爺爺認為,照搬別人的做法或不顧社會現實情況地把政治制度理想化,用空泛的“理想化社會”來否定“現實該采取的方式”,都是不明智的。
未來的中國,避免人治,拋卻救世主情結,走現代法治之路,是一個必然選擇。
其實,人類根本就沒有完美的制度,所謂好制度,不過是能不斷經過自我調整,最大限度適應現實情況和民眾要求罷了。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必須尊重全人類共有的價值觀,即民主、博愛、互助。爺爺要你相信,中國執政黨對自己的“管理”,也會博采眾長、與時俱進,逐步完善和成熟,不能一葉障目,以偏概全。
不管社會如何發展,愛國是永恒的。爺爺呼吁有關部門,務必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一些年輕人祖國情結淡漠,不全是年輕人的責任。我曾隨機問過一些年輕人,左宗棠是什么人?李大釗是什么人?答不上來。問“九一八”是什么日子,竟有人也答不上來,甚至有個女孩回答:“是‘就要發’的意思吧?”讓人哭笑不得。面對這種現象,難道我們不該憂慮嗎?
一個忘卻歷史、缺少愛國凝聚力的民族,怎么可能持續強盛?愛國不是空洞的口號構建的,是漫長的歷史積淀、生動的社會活劇、切身的生存體驗共同締造的一種高尚情感。如果割斷歷史,忘卻民族英雄,缺少當代愛國精英的引領,缺少有效的激勵機制,我們的子孫就可能淡漠祖國情結。
或許,闊闊長大后會遠離祖國,成為海外游子,但你不要淡漠了祖國情結。
或許,闊闊長大后會擔負神圣使命,你不要漠視愛國主義教育。
有全民族對祖國的無限摯愛,祖國一定會越來越強大。
身后有一個可以依靠的強大的祖國,才會有個人的真正尊嚴。
上一篇:雜說送禮
下一篇:現代人的適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