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口前梳理講話內容
我們都知道,演說中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做調查研究,收集資料等,此外,我們還需要在開口之前打個腹稿,盡量做到萬無一失。的確,人的記憶能力與反應能力都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將每一個材料內容都記住,也不可能事先預測到每一個可能發生的意外狀況,所以我們只有在開口前在頭腦中梳理一遍講話內容,盡量減少這些問題的存在。
我們先看下面一位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演講:
這篇職業規劃演講中,小林從自我剖析、職業理解和行動力方面做了全方位的分析,有理有據,結構分明,讓人一目了然。
在大多數情況下,講話之前都有時間做準備。講話開始之前,我們應該對自己將要講的內容預先梳理一番,對于講話過程中對方可能的回應有所預期并設想好應對方案。所謂有備無患,就是說事先對講話內容有所準備,對講話可能引起的反應有所預測,則一不會出現臨場心慌、不知所措、語無倫次的尷尬;二不會失去對話時控制場面的主動權,使對方的思維能被自己引導,從而達到讓對方理解自己意圖的目的。在講話之前對要講的內容打好腹稿,預先做一些遣詞造句的工作,也可以讓自己對要講的內容應選擇什么樣的詞句事先有所了解。
許多演講大師在講演之前,都會對語句的組織做一番精心準備,以便使自己的講話更準確、更生動。語言,特別是作為表意文字的漢語,詞匯特別豐富,語言與情境的關系也非常緊密。如果不事先對自己要講的內容在文字上做一些準備工作,那么在話語交鋒的過程中,就很難保證自己選擇的詞句是恰當的、是適合當時情境的。語句選擇的不當,輕則可能造成理解的誤差和障礙,嚴重的會傷害對方的感情,使談話無法繼續。
實際上,在歷史上,那些著名的雄辯家,都有這樣的本事,他們總是能做到讓聽眾與自己產生共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能將聽眾的情感考慮在內,會謹慎選擇講話詞語,他們明白自己的演講是否成功,不是由自己決定的,而是由聽眾來決定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打腹稿前,我們最好將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考慮在內。畢竟,演講是講話者與聽眾面對面的一種交流和溝通。所謂交流和溝通,我們就不能對聽眾的感受和反應置之不理。因此,在打腹稿時,我們要充分考慮到演講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意外情況,以及應付各種意外的對策。
上一篇:富于感召,引起聽眾的共鳴
下一篇:開放性提問,提高聽眾參與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