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經商智慧五
巧:巧妙行事,利在無形
在商業運作或企業經營過程中,經常會有各種各樣的難題擺在經商者的面前。面對這些難題,你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使事情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成功的商人總善于打破思維定式,用巧妙的方式為自己化解一個個難題,使其利往往隱藏在無形中,以此成就自己的事業,取得輝煌的成功。

1.內部齊心,其利斷金
胡雪巖智慧 胡雪巖經常說,做生意一定要上下齊心。如果商號內部關系出現了裂痕,員工和員工之間你不服我,我不服你;你不信我,我不信你,這樣勢必會影響商號的生意,還有可能給競爭對手造成可乘之機,不利于商號的發展及其擴張。
一個企業,一家商號如果不能上下齊心,以至個個員工之間你不服我,我不服你,一盤散沙,絕對不可能有生意的興隆和穩定的發展。俗語道:人心齊,泰山移。要想使商號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一定要在商號內部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氣氛,使商號的伙計們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為商號打造出卓越的佳績。
身為領導的你,在調度和使用自己下屬的時候,如果既能發揮他們各自的長處,又能使他們很好地相互配合,齊心協力,一起為企業能夠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而共同努力,達到其利斷金的效果,確實需要你去為此花費一番心思。
胡慶余堂開辦之后,胡雪巖按照同行業的慣例,在藥店設立了一個“阿大”,相當于今天的總經理一職,又設了一個“阿二”,也就是副總經理。阿大主要負責藥店的經營管理,阿二則專司藥材的采購。因為藥店經營的特殊性,所以藥材的買賣一般都是專人負責,且負責者一般獨立決定采購事務并承擔責任。這樣一來,阿大、阿二就難免在藥材的價格、質量上發生分歧以至于產生矛盾,發生爭執。
有一次,胡慶余堂的阿二從東北回來,采購了一批虎骨、鹿茸、人參等名貴藥材。由于邊境戰事,這一年人參、虎骨的質量都比不上往年,但是因貨物稀少,價格卻比往年高出許多。而且,即使拿了銀子,也要費好多功夫才能找到有存貨的買主。阿二費了很多周折,才終于購得這批藥店急需的藥材。在千里迢迢的回歸途中也不是很平靜,阿二越重重關山,涉條條河水,一路曉行夜宿風餐雪飲,吃了不少苦,人也瘦了一圈。不料風塵仆仆回到杭州,驗貨的時候,阿二卻因為價格問題受到阿大的指責。阿二心中頗覺委屈,感到不平,于是兩人爭執起來。在各不相讓的情況下,兩個人一直吵到胡雪巖那里,請胡雪巖出來做一個公正的評斷。
胡雪巖并沒有急于對他們的爭執做出裁決。他先各自安撫了一番,留下他們吃晚飯。在吃晚飯的時候,胡雪巖首先舉起酒杯向阿二敬酒,對他不辭辛苦,萬里奔波,為藥店購進這一大批急需的緊俏藥材表示真誠的感謝。胡雪巖此舉不僅使阿二大為感動,也一下子點醒了阿大,阿大也隨著胡雪巖端起酒杯,就自己對阿二的不體諒向他致以真誠的道歉。一場爭執,就在這一敬一受之間,化解得煙消云散。
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也沒有為自己匿產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得很大氣、很灑脫,還輸得很光明磊落。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下偌大一份家業,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移財產,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胡雪巖人生啟示:
胡雪巖是何等精明的商人。在調度和使用自己伙計的時候,懂得如何既能發揮他們各自的長處,又能使他們很好地相互配合,齊心協力。在沒有掌握伙計間失和的具體原因時,他不急于對他們之間的爭執做出裁決,這樣做就避免了因為處理不公而傷了老板和伙計之間的和氣,而且也避免了打消伙計們的工作積極性。在他了解了具體的情況后,也沒有責怨任何一方,而是積極地致力于消除隔閡,讓他們對彼此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這樣就加強了他們對彼此的體諒和包容,使商號內部達到一種融和的狀態。
2.以逸待勞,造就機遇
胡雪巖智慧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機遇是魔鬼,它把住天堂的入口和地獄的大門。”時勢則是機遇的現實土壤,是機遇實現的環境。胡雪巖對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吾行商之順,緣于能與機遇時勢并行走也。”一個人不僅要善于抓住機會,更重要的是善于創造機會。胡雪巖是一個有膽識、有見地的人。他認為,只要順應事物發展規律,便可以逸待勞造就機遇。
胡氏在“五字商訓”中寫到:天乃與生俱來之稟賦也。三歲看老,察人將來能否成事,首觀其天生之才智。智乃謀之本,有智才有謀。智乃先天,謀乃后天。智者有先見之明,能審時度勢,能占先機,能把握商情——天生之智能決定一個人將來造化之多寡,不可逆轉。所謂“天意造人”是也。
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也沒有為自己匿產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得很大氣、很灑脫,還輸得很光明磊落。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下偌大一份家業,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移財產,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胡雪巖人生啟示:
要創造機遇,最關鍵的就是要抓住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做到高瞻遠矚,預見到事物的發展方向,從而把握機遇。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把這種方法推而廣之,去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胡雪巖努力去發掘一切尚待發掘的條件,用以逸待勞的方法巧妙地結合天道為田農找到一條財路。概括地說,胡雪巖就是順應事物發展規律去創造、發掘商業機遇的。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胡雪巖智慧 胡雪巖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以長取人,不求完人。他說“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清人顧嗣協曾有詩:“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取短,智高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
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也沒有為自己匿產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得很大氣、很灑脫,還輸得很光明磊落。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下偌大一份家業,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移財產,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機關頭,胡雪巖自身難保的狀況下,他仍然懷有寬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錢莊倒閉后自殺身亡,胡雪巖卻認為實在“犯不著”——因為胡雪巖已經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胡雪巖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雖然宓本常商業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場,他的后事也應照料。胡雪巖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為別人著想。夜訪周少棠,他回來時身上感覺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行可以作抵,可慢慢還。只是清理資產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樣才能償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由此看來,胡雪巖雖身為一個商人,可凡事卻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經商中透著他做人善良、不羈的一面。
胡雪巖作為一個舊時的商人,在他的經商歷程中一直體現著經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則。他夏天施茶、施藥,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還施棺材,辦育嬰堂,并非是因為所謂“為善最樂”,他只是認為發了財就應該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飯,例行公事,是應該做的事,也就無所謂樂與不樂了。
由此可見,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的權衡中,始終堅持經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這一點上做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為自己在社會和商界中贏得了旺盛的人氣和名氣。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也沒有為自己匿產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得很大氣、很灑脫,還輸得很光明磊落。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下偌大一份家業,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移財產,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胡雪巖人生啟示:
在別人眼中一無是處的人,可在胡雪巖眼中卻總能看出他的價值。“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胡雪巖對此有獨到的見解,別人不敢用的人,他敢用,而且用得很好。胡雪巖看重此人有用之處并不在于他改掉惡習之后的表現,而正是這些“惡習”,用這些“惡習”去應酬生意場上的達官闊少、紈绔子弟正好合適,所以說“尺有長短,寸有所長”。
4.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胡雪巖智慧 作為商人,為了達到目的,必須謹慎從事,操縱對方。如果你能占有優勢的話,事情就更好辦了。不要害怕向對手施壓會觸怒對手,因為他也曾壓制過你。注意,向對手施壓,不要斷斷續續,像溫吞水似的;要連續不斷地向對手施壓,以控制對手,最后達到你想要的結果。所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也只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在米行中,譚柏年不是老板,卻勝似老板,真正的老板是石三官。
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也沒有為自己匿產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得很大氣、很灑脫,還輸得很光明磊落。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下偌大一份家業,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移財產,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機關頭,胡雪巖自身難保的狀況下,他仍然懷有寬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錢莊倒閉后自殺身亡,胡雪巖卻認為實在“犯不著”——因為胡雪巖已經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胡雪巖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雖然宓本常商業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場,他的后事也應照料。胡雪巖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為別人著想。夜訪周少棠,他回來時身上感覺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行可以作抵,可慢慢還。只是清理資產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樣才能償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由此看來,胡雪巖雖身為一個商人,可凡事卻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經商中透著他做人善良、不羈的一面。
胡雪巖作為一個舊時的商人,在他的經商歷程中一直體現著經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則。他夏天施茶、施藥,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還施棺材,辦育嬰堂,并非是因為所謂“為善最樂”,他只是認為發了財就應該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飯,例行公事,是應該做的事,也就無所謂樂與不樂了。
由此可見,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的權衡中,始終堅持經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這一點上做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為自己在社會和商界中贏得了旺盛的人氣和名氣。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也沒有為自己匿產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得很大氣、很灑脫,還輸得很光明磊落。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下偌大一份家業,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移財產,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機關頭,胡雪巖自身難保的狀況下,他仍然懷有寬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錢莊倒閉后自殺身亡,胡雪巖卻認為實在“犯不著”——因為胡雪巖已經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胡雪巖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雖然宓本常商業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場,他的后事也應照料。胡雪巖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為別人著想。夜訪周少棠,他回來時身上感覺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行可以作抵,可慢慢還。只是清理資產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樣才能償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由此看來,胡雪巖雖身為一個商人,可凡事卻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經商中透著他做人善良、不羈的一面。
胡雪巖作為一個舊時的商人,在他的經商歷程中一直體現著經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則。他夏天施茶、施藥,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還施棺材,辦育嬰堂,并非是因為所謂“為善最樂”,他只是認為發了財就應該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飯,例行公事,是應該做的事,也就無所謂樂與不樂了。
由此可見,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的權衡中,始終堅持經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這一點上做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為自己在社會和商界中贏得了旺盛的人氣和名氣。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也沒有為自己匿產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得很大氣、很灑脫,還輸得很光明磊落。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下偌大一份家業,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移財產,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機關頭,胡雪巖自身難保的狀況下,他仍然懷有寬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錢莊倒閉后自殺身亡,胡雪巖卻認為實在“犯不著”——因為胡雪巖已經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胡雪巖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雖然宓本常商業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場,他的后事也應照料。胡雪巖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為別人著想。夜訪周少棠,他回來時身上感覺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行可以作抵,可慢慢還。只是清理資產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樣才能償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由此看來,胡雪巖雖身為一個商人,可凡事卻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經商中透著他做人善良、不羈的一面。
胡雪巖作為一個舊時的商人,在他的經商歷程中一直體現著經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則。他夏天施茶、施藥,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還施棺材,辦育嬰堂,并非是因為所謂“為善最樂”,他只是認為發了財就應該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飯,例行公事,是應該做的事,也就無所謂樂與不樂了。
由此可見,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的權衡中,始終堅持經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這一點上做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為自己在社會和商界中贏得了旺盛的人氣和名氣。
胡雪巖人生啟示:
胡雪巖在和米行譚柏年的較量中,巧設連環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僅為自己挽回了損失,而且得到了譚柏年這個不可多得的經營人才。
5.巧妙回擊對手的挑釁
胡雪巖智慧 商場年,在有序競爭情況下,同行間應本著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則從事商業活動,但當對手肆意挑釁,并蓄意置自己于絕境的情況下,卻不能不進行必要的還擊,坐以待斃,只會讓自己葬身于商海。
善借者強,這是胡雪巖經商的一條重要原則。這在他打敗同行元昌盛錢莊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出來。
元昌盛錢莊是馬尾灣有名的老字號,它坐落在福州馬尾灣岸邊,依山傍水,面朝浩瀚無際的大海。海邊,密集地停泊著各式漁船,桅桿如林。
每當漁民們打魚歸來,場面好不熱鬧,泊船、起魚,添加淡水、燃料、生活必需品,在港內形成一個大集市。岸上的魚商紛紛趕來,和漁民們討價還價,一捧捧銀子換回一簍簍海鮮,再把它們快速地運往市場、郊區,甚至販運到更遠的內陸。馬尾灣是天然深水良港,福建水師在此駐扎,沿海岸線幾百里內,逶迤停泊著上百艘各式戰船,老式的箭樓船,新式的鐵甲船、小火輪,與漁市的熱鬧場景對比起來,多了幾分肅穆和莊嚴。上萬水師官兵每日的開銷,就是一大筆可觀的數目,它們都消費在這港灣的盛產上。
港灣周圍,馬尾造船廠汽笛不斷,電弧閃爍,表明清廷的現代化造船業正在從這里艱難起步。而江南機器局每日震耳欲聾的試彈聲,顯示它在軍火工業中的霸主地位。而這一切都是靠銀子鑄就起來的。馬尾灣,在福州市民心目中,是財富流通匯聚之處。在生意人的眼中,它象征了財富,無疑是絕好的黃金口岸,能夠在此占有一席之地,便是榮譽和地位的象征。聰明的商家,當然會不失時機地在沿岸開辦起各類店鋪,競爭也顯得格外激烈,倒閉、開張、籌劃交錯進行著,生意場上的大戰不知制造了多少勝利者和失敗者。誰能在馬尾灣堅持愈久,便愈能受到同行尊敬,而老字號的店鋪尤其如此。
元昌盛錢莊門面上方微微暗淡布滿灰塵的“元昌盛”三個鎦金大字,讓路人回憶起久遠的年代。而鋪面斑駁剝落的土漆木柱,證明有悠遠的歷史。店內一字兒排開的柜臺已油紅發亮、光鑒照人,無疑是祖傳至今的家什。“老福州”大都記得,當年馬尾灣純粹是民間漁港,港內漁船寥寥無幾,岸上商家稀稀疏疏,一片蕭瑟荒涼,“元昌盛”便在岸上開張了。在城里錢莊同行不屑的眼光中,元昌盛只同漁民做些零星業務,生意的清淡可想而知。但幾乎沒有人想過,馬尾灣后來有了造船廠、機器局、水師,吹氣球似的膨脹起來,成為江南有名的工業基地。
元昌盛錢莊的第一代老板龔春和想到了。他原是沿海打家劫舍的海盜頭子,出沒于驚濤駭浪之中,穿行于海邊大小碼頭,對海情極熟識。當龔春和在漁民的哭泣聲中聚斂了一筆筆可觀的不義之財后,便金盆洗手,為自己找條后路。他最終把眼睛盯在了錢莊業,地址也選在了他熟悉的海邊——馬尾灣岸邊。
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元昌盛在錢莊業中已經享有盛名。而此時任元昌盛掌柜的是龔家的上門女婿——盧俊輝。他現在擔任福州錢莊商會的會首。
這一年,清政府要求各地商會認報京票。京票實質上相當于派給錢莊的稅金。福建分得200萬兩銀子的京票,錢莊同業公會要求各錢莊按財力多寡自行認報數字。對商人而言,這不啻于從他們身上挖走一塊肉,錢莊老板人人裹足不前,會場上悄然無聲。
盧俊輝身為會首,理應以身作則,率先認報,帶動大家。但他不愿吃虧,目光在老板當中搜尋,希望在同行中找個實力弱些的,讓他認第一筆數目。通常情況下,第一個報數者起點不能低,否則其余難以出口,故吃虧顯而易見。盧俊輝忽然發現胡雪巖在人群中。于是,他對胡雪巖拱手,要求胡雪巖認報20萬京票。
胡雪巖哭笑不得,分號本金總共不足10萬存銀,怎能認報20萬?到時不能兌現,會被定上欺騙政府的罪名。他想了一想,便計上心頭,反戈一擊,他說,若會長能認報50萬兩,則敝號一定從命,不減一文。這巧妙的回擊,使盧俊輝愣住了。元昌盛流動的頭寸不過六七十萬,當然不敢認報如此巨額。
但錢莊同行們紛紛起哄,言之有理,盧老板身為會首,理應帶頭。盧俊輝偷雞不成反蝕米,心中怒火頓時騰起,但礙于面子又不能發作,好說歹說,只好認報了20萬,剜去一塊大肉,恨死了胡雪巖。
回到錢莊,盧俊輝痛定思痛,諉過于胡雪巖,認為若不是他插那么一杠子,讓自己下不了臺,則損失不會如此之巨。盧俊輝決心報復阜康分號。錢莊同業中有不成文的規定,各家發出的銀票可以相互兌現,借以支持信用。除非某家錢莊瀕臨倒閉,大家才能拒收這家錢莊的銀票,以免造成損失。
盧俊輝為了打擊胡雪巖,不顧同行協議,決定單獨拒收阜康的銀票,動搖胡雪巖的信用。盧俊輝認為,阜康新張,立足未穩,福州人尚不知道它的信用如何,來這么一手,必然壞它名聲,永無出頭之日,又多一名失敗者。
第二天,元昌盛開門不久,有位茶商持一張5000兩的阜康銀票,到柜上要求兌換現銀。盧俊輝聽說后,接過銀票反復看了許久,拒收了這張銀票。
茶商大驚,盧俊輝解釋道:“這兩年阜康信用不佳,不得不防。”
茶商拿著銀票悻悻而去,聽說福州新設了阜康分號,立刻找上門去興師問罪。
胡雪巖正在店內料理業務,聽到門外有人吵鬧,見茶商揮舞一張阜康的銀票,要找老板評理。胡雪巖吃了一驚,忙將茶商請入內室,好茶款待,詢問緣故。茶商把盧俊輝的說辭重復了一遍。胡雪巖頓感事態嚴重。元昌盛是福州老號錢莊,信用足本錢厚,若拒收阜康銀票,消息流傳出去,立刻會引起軒然大波。大凡錢莊生意,一旦出現信用危機,無論當事人費多少口舌辯解,都無濟于事。
因戰亂年代,風雨飄搖,常有錢莊老板攜財外逃,宣布破產,坑苦了許多存戶,故一有風吹草動,便如同雪崩一般,引起擠兌風潮。那情景,即使錢莊有足夠的銀子應付擠兌,信用也會慘遭打擊,一跤跌倒,永遠爬不起來。故而錢莊生意之大忌,就在于拒收銀票。
胡雪巖當機立斷,好言安慰茶商,抬出5000兩新鑄的足色官制銀錠,另外按一分二利息加倍奉送。茶商既得厚利,同意保持緘默,不向外面傳布。
送走茶商,胡雪巖苦苦思索對付之策。他到福州開阜康分號,原本為擴大業務,吸收福州資本,染指地方經濟。不料開張伊始,就遭人誣陷,危及到阜康根本。
胡雪巖做生意,一貫主張與人為善、和氣生財,并無擠兌同行、置人于死地之意。誰想盧俊輝不知天高地厚,以卵擊石。胡雪巖只好被迫應戰,尋找勝招。打蛇須打七寸,生意場上,要打敗競爭對手也是一樣。胡雪巖暗忖:若只是圖個站穩腳跟,略施小計,給元昌盛一點厲害,讓他知難而退,占個平手,并不難辦到。但以他多年錢莊閱歷深知,一旦對方扼住自己喉頭,要置自己于死地,還擊一定要有力,否則雙方就會陷入永無寧日的“拉據”戰中,這會嚴重阻礙錢莊的發展。盧俊輝既然膽大包天,敢在老虎身上拔毛,那么就該自食其果,徹底垮臺,最終讓他乖乖把門面拱手相讓,阜康乘機取而代之,世人謂之“打碼頭”,才是最終目的。
這念頭,胡雪巖本來并不明晰,但在盧俊輝的發難下,他別無選擇,必須為保護阜康的信用而奮力反撲。
只用了半個時辰,胡雪巖便想好還擊策略。對付盧俊輝這樣的毛頭小子,他自信勝券在握,并非太難。
胡雪巖現在急于弄清“元昌盛”錢莊現在的本錢究竟有多少?發出的銀票有多少?兩者之間的差額如何?在錢莊業中,這些都是天大的秘密。胡雪巖深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于是,他決定先弄清對方底細,再作打算。
胡雪巖親自出馬,像老練獵手,明察暗訪,了解到,自盧俊輝執掌錢莊大權后,一反龔振康穩慎作風,大量開出銀票以獲厚利。元昌盛現在存銀50萬兩卻開出近百萬兩銀票空頭銀票多出40萬,這是十分危險的經營方式。倘若發生擠兌現象,存戶們把全部銀票拿到柜臺上兌現,元昌盛立刻就要倒閉破產。幸而元昌盛牌子硬沒有人會懷疑它的支付能力,便永遠不會發生同時擠兌的現象。盧俊輝正是基于此,把賭注押在錢莊的信用上,而出此大膽舉措。
這正好可以成為胡雪巖還擊對方的突破口,他估計一下自己的力量,目前尚有70萬現銀的頭寸可調,只要設法收集元昌盛70萬銀票,便掌握了對手的命運,扼住了盧俊輝的咽喉。
胡雪巖立即行動,調集頭寸,收購元昌盛銀票,一切有條不紊,暗中進行,而盧俊輝尚蒙在鼓中,全然不知。
元昌盛的銀票尚未收集夠數,盧俊輝又做出一項加速自己破產的舉動。他不知道胡雪巖正在收集自己的銀票,反而見存戶少有兌現,錢莊存銀白白放在庫中未免可惜,便取出20萬兩銀票,籌辦開設一家賭場。致使元昌盛庫中能兌現的銀子僅30來萬,只夠應對日常業務,達到十分危險的程度。
胡雪巖數數手中掌握的元昌盛銀票,已有50萬兩之多,憑著這些銀票,可以輕而易舉擊敗對手。胡雪巖趁盧俊輝舉辦30大壽之際,備辦厚禮,親自登門致賀。盧俊輝以為胡雪巖拱手稱臣,并不防備,兩人以禮相待,說些熱烙中的話語,頻頻舉杯,喝了不少陳年花雕。
沒過兩天,元昌盛柜上,忽然來了一批主顧,手持銀票,要求提現銀,一天之中,顧客提走20萬庫銀,盧俊輝聽伙計報告,以為偶然現象,并不在意。誰知第二天,更多的顧客蜂擁而至,紛紛揮舞手中銀票提現。沒等盧俊輝反應過來,庫銀已提取一空。盧俊輝才感覺到事態的嚴重性,擠兌現象在元昌盛這家老錢莊門前發生了!盧俊輝連忙向同行各家錢莊告貸,請求援手支撐局面。但他平常少年得志,飛揚跋扈慣了,人緣極差,大家只是袖手旁觀看熱鬧,并無行動。更有人嫉恨他人財兩得,發跡太易,巴不得他垮下去替龔振康報仇。
元昌盛門前鬧哄哄一片,不能兌現的顧客罵聲不絕,義憤填膺。盧俊輝叫伙計關了店門,像縮頭烏龜般不敢露面。眼看事情將要鬧大,官府已派人來錢莊彈壓,聲言莊主若不拿出銀子平息民憤,將按律治罪,抄家拍賣。這意味著老板將流放,妻兒拍賣為奴,家破人亡。
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也沒有為自己匿產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得很大氣、很灑脫,還輸得很光明磊落。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下偌大一份家業,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移財產,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機關頭,胡雪巖自身難保的狀況下,他仍然懷有寬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錢莊倒閉后自殺身亡,胡雪巖卻認為實在“犯不著”——因為胡雪巖已經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胡雪巖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雖然宓本常商業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場,他的后事也應照料。胡雪巖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為別人著想。夜訪周少棠,他回來時身上感覺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行可以作抵,可慢慢還。只是清理資產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樣才能償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由此看來,胡雪巖雖身為一個商人,可凡事卻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經商中透著他做人善良、不羈的一面。
胡雪巖作為一個舊時的商人,在他的經商歷程中一直體現著經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則。他夏天施茶、施藥,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還施棺材,辦育嬰堂,并非是因為所謂“為善最樂”,他只是認為發了財就應該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飯,例行公事,是應該做的事,也就無所謂樂與不樂了。
由此可見,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的權衡中,始終堅持經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這一點上做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為自己在社會和商界中贏得了旺盛的人氣和名氣。盧俊輝思前想后,唯有把店門抵押給他人,錢莊易主,才可免禍。但同行錢莊老板誰也不愿多事,只隔岸觀火,做壁上仙人。這當口,胡雪巖翩然而至,他同盧俊輝談妥,以接收元昌盛大銀票為條件,接收錢莊鋪面,并當場向顧客宣布:凡元昌盛銀票,均可以在阜康分號兌現,決不拖欠分毫。持銀票的顧客大多系胡雪巖有意安排而來,聽他一說,便一哄而散。一場風波,頓時云開霧散。接著便清盤,元昌盛房屋家具,小到一根鐵釘,俱一一作價。算到后來,盧俊輝只剩下一身便服,一場富貴終成黃粱夢!胡雪巖則名正言順,將阜康分號搬進元昌盛舊址。胡雪巖的勢力又擴張了一倍。
胡雪巖人生啟示:
盧俊輝對付胡雪巖采取的行動來勢之迅猛,手段之毒辣,用心可謂之叵測。在“敵人”咄咄逼人的情形下,胡雪巖為了維護阜康的聲譽,當然不會等閑視之,還擊力度若不夠,對手就會以更加逼人的氣勢向自己襲來,所以不出手則已,出手就要讓對手曉以厲害。
上一篇:巧妙周旋,立于不敗
下一篇:廣納英才,知人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