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處要大計較
猶太人做事情有個特點,就是看似微小的事情也要算計到,他們的人生信條是微小的地方一定要大計較,這樣才能從失敗中找到原因,才能獲得最后的成功。
猶太人柯伊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一生商海搏擊屢次贏得勝利,被人稱為“一艘不沉的航船”。很多人都好奇他為什么在生意上場上沒有失手過。有一次一個記者把這個問題擺在了他的面前。
“柯伊斯先生,您在商海中闖蕩如此長的時間沒有失手的秘訣是什么?”
“沒什么秘訣,我只不過是比別人更加細心罷了。”
“那您天生就如此細心嗎?”
“不是,我的細心是因為我童年的一次經歷。”
“您能跟我說說嗎?”
“不值一提!”
“我們很感興趣,您還是說說吧!”
“好吧!”
柯伊斯答應了對方的請求,接著問對方:“你犯過錯誤嗎?”
“當然犯了。”
“那您怎樣對待自己的錯誤呢?”
“通常我反省自己,并且很懊惱,當然最后還是原諒自己。”
“一般人都這樣。可是我卻不會這樣做。”
“那您怎樣做呢?”
“我一定要找出其中的原因,而不是懊惱,然后原諒自己。”
“這沒什么不同呀!”
“那可有相當大的不同了。”
“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我通常是發現自己錯了以后,一定要把出錯誤的原因找到,例如我計算賬目和實際我收到的錢有出入,那我一定要查看,到底是哪兒出錯了,然后我在思考錯誤的直接原因。”
“那您是如何思考的呢?”
“我就會想這樣的錯誤是偶爾為之,還是經常性的,通過反思,我發現自己出錯誤是由于自己的一個壞習慣,我常常把6×9=54,算成56,所以問題出在我的記憶模糊上,這樣以后我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我就能夠多加注意。”
“我確實沒有您想得那樣深入。”
“要知道我之所以如此細心查找問題的原因,這還與我童年的經歷有關呢!”
“童年的經歷?”記者很感興趣地問到。
“對,我記得那是我小的時候,我母親在家門口擺了一個攤位,賣些物品賺些零花錢。”
“您家不是很富有嗎?”
“可是那時候我家赤貧,我母親需要賣些東西貼補家用。”
“這就養成了您特有的習慣嗎?”
“沒有。”
“您能說說嗎?”
“好的。”
“我記得有一次,母親臨時有事,讓我替她看著攤位,而這時來了一個大人要買雞蛋。”
“那賣給他不就行了嗎?”
“我也是這樣做的,可是我卻沒有問我的媽媽雞蛋的價格。”
“那可怎么辦呢?”
“我當時做了一個愚蠢的決定,我問那個大人雞蛋多少錢一個,那個大人故意說別人都賣2美分,如果我不便宜些的話,那他就要去別處買。要知道當時每個雞蛋的價格至少要5美分。”
“那您賣給他了嗎?”
“我非常害怕失去生意,所以就賣給他了,并且自作主張1美分一個賣給他的。”
“那你的媽媽不會很生氣嗎?”
“幸好,我遇到了一個好媽媽。她知道這件事后并沒有過多的責怪我,而是教我仔細查找出現問題的原因。”
“她怎么教您的?”
“她教我在不知道雞蛋價格時如何才能找到雞蛋的價格。”
“那您找到辦法了嗎?”
“當然找到了,我列舉了幾個辦法,可以問鄰居,可以打電話問其他人,還可以問進價,當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媽媽出去的時候,仔細問問媽媽!可是我卻沒有這樣做。所以因為我的粗心,釀成了這樣的一個錯誤。”
“以后您就吸取了這樣的教訓嗎?”
“是的,以后我遇到任何不懂的地方一定細心地調查,直到弄清楚為止。”
“這也就是您沒有失誤的原因嗎!”
“當然了,我就是靠著這份細心才終于有所成就!”
上一篇: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下一篇:巧借“買一送一”生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