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和張廷玉
郭子儀和張廷玉,一個是武將,一個是文臣,一個是唐代中興名將,一個是清代康乾盛世時的高官,卻又同是為古人所稱頌的道德完人。這里并不打算對他們作全程關注,而只是考察他們的歧路抉擇,比較比較他們的心路異同。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唐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促使玄宗李隆基迅速重用左衛大將軍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郭子儀。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二十一日,玄宗任命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太守,充朔方節度使,詔以本軍東討逆賊安祿山。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后,玄宗李隆基命令郭子儀回師朔方。天寶十五載二月,“子儀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師下井陘,拔常山郡,破賊于九門,南攻趙郡,生擒賊四千,皆舍之,斬偽太守郭獻璆,獲兵杖數萬。”“六月,子儀、光弼率仆固懷恩、渾釋之、陳回光等陣于嘉山,賊將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等亦結陣而至,一戰敗之,斬馘四萬級,生擒五千人,獲馬五千匹,思明露發跣足奔于博陵。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斬賊首者以迎王師。子儀將北圖范陽,軍聲大振。”盡管郭子儀頻頻報捷,唐軍在其他戰場上卻一敗再敗,李隆基不得已從都城長安倉皇出逃,幸蜀途中發生了“馬嵬驛之變”,宰相楊國忠為亂軍誅殺,貴妃楊玉環被賜死,唐朝的權力格局由此發生重大轉變。玄宗繼續西行,太子李亨率軍北上,在甘肅靈武登基,是為肅宗。同年八月,郭子儀和李光弼率領五萬精兵從河北到達靈武,肅宗李亨當即任命郭子儀為武部尚書、靈武長史,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北都留守,二人并為同平章事。此后,郭子儀率軍轉戰于陜西潼關一帶。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進位為司空,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大元帥由太子廣平王李俶擔任),實際負責指揮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后,郭子儀“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食邑千戶。入朝,帝遣具軍容迎霸上,勞之曰:‘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舊唐書·郭子儀列傳》)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手握兵權的禍福利害關系即是如此。因為有了安祿山擁兵自重而叛亂的前車之鑒,肅宗李亨和他的繼任者均擔心類似事變再次重演,故而對握有兵權的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等處處刻意提防,許多將軍因此而反叛而身首異處。究竟應該何去何從?郭子儀深諳帝王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陰暗心理,從來沒有想到挾兵權以自重,而始終表現出了對皇權的絕對忠誠。
史載:乾元元年(758年)七月,郭子儀率軍“破賊河上,擒偽將安守忠以獻,遂朝京師。敕百僚班迎于長樂驛,帝御望春樓待之,進位中書令”。是年九月,求勝心切的肅宗命令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李嗣業、魯靈、季廣琛、崔光遠、許叔冀、董卿等九位節度使揮師與叛軍決戰,卻“不立元帥,唯以中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由于九支軍隊缺乏統一的指揮,而決定權又操在對軍事一竅不通的宦官魚朝恩手中,致使唐朝60萬大軍圍攻相州之役以慘敗告終,而魚朝恩竟然將戰敗的責任全都推到郭子儀身上。是年七月,郭子儀被解除兵權,召回京師。命令傳到軍營后,朔方士卒痛哭流涕,攔住前來宣讀圣旨的宦官,請求留下郭子儀。面對群情激憤的部屬,郭子儀提出送別一下欽差,將士們這才讓出一條道來。郭子儀送欽差出營后,一分鐘也不敢耽擱,“因躍馬而去”。
郭子儀被解除兵權不久,河東戰事又起。史思明率部“再陷河、洛,西戎逼擾京輔”,局勢重新動蕩不安。肅宗無奈,再次授郭子儀以兵權,任命他為邠寧、廊坊兩節度使,但是卻不讓郭子儀親率大軍去前方殺敵,而讓他留在京師坐鎮。肅宗這樣做的真實目的,無非是想借郭子儀的威名來鎮撫黨項等少數民族的軍隊。上元元年(760年),迫于時勢,肅宗下詔,任命郭子儀為“諸道兵馬都統,以管崇嗣副之。率英武、威遠兵及河西、河東鎮兵,由邠寧、朔方、大同、橫野軍以趨范陽。”但這道詔書下達后并未發生實際效用,由于權宦魚朝恩等人從中作梗,肅宗的這一任命又“沮解”了。
上元三年(762年)二月,河東發生叛亂,絳州亂軍殺死統帥李國貞,太原節度使鄧景山也為亂軍所殺。重病在身的肅宗李亨思來想去,只能起用郭子儀。于是,封郭子儀為汾陽郡王,任命他為朔方、河中、北庭、潞澤節度行營兼興平軍、定國軍副元帥,屯駐絳州。郭子儀動身之前,李亨將其召入在臥室里交待說:“河東事一以委卿?!敝钡缴淖詈箨P頭,肅宗才消除了對郭子儀的疑慮猜忌。
上元三年四月,肅宗李亨病逝,太子李豫登基,是為代宗。是年七月,代宗任命郭子儀為“都知朔方、河東、北庭、潞、儀、澤、沁、鄭等節度使及興平軍等副元帥”。寶應元年(762年)八月,郭子儀由河東入朝。被代宗引為心腹、擅權弄政的權宦程元振妒忌郭子儀功高任重,料難制約,便在代宗面前一再讒譖,“巧行離間”,要代宗罷免郭子儀的兵權。郭子儀“不自安,表請解副元帥、節度使”。代宗遂“罷子儀副元帥,加實戶七百,為肅宗山陵使”。過了不久,為了征討史朝義,代宗任命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代宗本想任命郭子儀做李適的副手,因程元振、魚朝恩等人的阻撓,又改變了主意,不用郭子儀,而讓仆固懷恩做了李適的副手。代宗與乃父肅宗一樣,內心深處對郭子儀存有很深的戒備和警惕,提防之心遠大于信任之心。因此,平定安史之亂最后一戰的功勞本應記在郭子儀的名下,卻與郭子儀擦肩而過。
安史之亂平息后,一場新的戰爭又在西北降臨。廣德元年(763年)秋七月,吐蕃軍隊大舉進攻,攻陷蘭州等地,河西、隴右地區均為吐蕃所占領。是年十月初二,吐蕃軍隊進攻奉天、武功,京師長安為之震動。代宗迫于無奈,這才下詔任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咸陽,抵御吐蕃軍隊的進攻。從這時起,代宗對郭子儀徹底解除了戒心。大歷十三年(778年)五月,代宗李豫病重,自知將不久于人世,臨終前留下遺詔:由郭子儀總攝群臣,輔佐朝政。多疑的李豫皇帝在咽氣之前終于認識了郭子儀這位可以讓他放心的柱國大臣。
史稱,郭子儀在“遭幸臣程元振、魚朝恩短毀”時,不論是“方握重兵”,或是“方臨戎敵”,只要是皇上征詔,詔書到日,“即日就道,無纖介顧望,故讒間不行”。正是由于郭子儀選擇了相忍為國和絕對忠誠,以簡單對復雜,不計較個人利鈍得失,才逐步消除了皇帝們的猜忌。
郭子儀的人生抉擇成就了他光彩照人的一生。唐代史臣裴垍稱贊郭子儀道:“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欲而議者不之貶。”《舊唐書》進一步贊美道:“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人道之盛,此無缺焉。”《新唐書》更是不遺余力地褒揚說:“子儀完名高節,爛然獨著,福祿永終,雖齊桓、晉文,比之為褊?!?/p>
與郭子儀不同,張廷玉的功名不是在戰場上真刀真槍博得的。因為乃父張英貴為清康熙時期的宰相,才華橫溢的張廷玉生正逢時,通過科舉考試輕而易舉地步入官場,進而逐漸成長為一位精明干練的文臣、文膽,如魚得水般地活躍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成為有清一代僅有的一位死后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
常言說“伴君如伴虎”,在皇帝手下當差辦事為何隨時會有性命之虞?對于臣子來說乃是一個歧路抉擇問題。張廷玉能夠歷經康、雍、乾三朝,多年擔任宰相而備受重用,一個至為重要的因素便是因為他選擇并堅守了“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才使得他看似近乎平淡的一生,卻遠比那些曾經叱咤風云的大人物更有魅力,更有內涵。
康熙因對宰相張英印象頗佳,在張英因病致仕后愛屋及烏,而將張廷玉要到了自己身邊刻意栽培,讓他在朝廷六部之間轉換任職,多崗位鍛煉??滴跞ナ狼埃瑥埻⒂駱I已位居禮部左侍郎。
雍正年間是張廷玉仕途上的黃金時代。愛新覺羅胤禛繼位后,即任命張廷玉為禮部尚書。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張廷玉受命署理大學士事。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張廷玉被任命為文淵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正式拜相入閣。雍正五年(1727年)十月,張廷玉晉升為文華殿大學士。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張廷玉晉升為保和殿大學士。雍正六年十月,因吏部尚書出缺,張廷玉又兼署吏部尚書。早在雍正五年成立軍機處時,張廷玉就是首批被選入軍機處的大臣之一。身為軍機大臣的張廷玉成了雍正帝須臾不可分離的左右手。為了指揮西北的戰事,雍正帝沒明沒黑地頻繁召見張廷玉,有時甚至一天召見十余次,“凡有密旨,悉以諭之?!睘榱思皶r撰寫皇上的諭旨,傳達皇上的命令,匯報前方的戰況,處理緊急軍務政務,張廷玉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默默無聞地承擔起了雍正所交給他的各項使命。雍正不僅看重張廷玉的過人才干,更看重他的忠誠可靠。雍正八年(1730年)九月,雍正便秘密地讓張廷玉看了寫有皇儲名字的密旨。
剛愎雄猜的愛新覺羅胤禛,何以會如此器重信任張廷玉呢?張廷玉過人的才華、高度的責任心、絕對的忠誠、廢寢忘食的工作精神和崇高的威望,無疑都是重要的因素,但似乎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張廷玉之所以為雍正所高度信任,乃是因為他為人干練行事低調,“敏于行而訥于言”。
出身于官宦家庭的張廷玉出仕以來始終謹守黃庭堅的教誨,“萬言萬當,不如一默”??v觀張廷玉步入仕途后的業績,主要不是體現在建言獻策上,而在貫徹皇上的旨意上,即執行力上,領導怎么要求就怎么做,自覺與領導保持高度一致,乃是張廷玉為官的秘訣。由于張廷玉總是自覺地擺正自己的位置,不以向雍正建言獻策為榮,而以努力做好雍正交待的事項為最高準則,經年累月地不辭辛苦地甘心情愿地為雍正賣命,并且從不向人炫耀自己,不存非分之想,故而生性多疑的雍正才把他視為殊堪信任的大忠臣,才肯把最重要的國家機密告訴他。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愛新覺羅胤禛暴斃于圓明園內。愛新覺羅胤禛死前留下遺詔,“以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命他日配享太廟”。(《清史稿·張廷玉列傳》)大概在愛新覺羅胤禛的心中,只有像張廷玉這樣的說話少、做事多、“周敏勤慎”之人,才可真正信賴,才有資格配享太廟、擁有無上的尊榮。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繼位后即宣布,遵照先帝遺命,任命鄂爾泰、張廷玉等為輔政大臣。張廷玉、鄂爾泰等主動提出不敢擔當輔政的名分,請求改輔政大臣為總理事務大臣。弘歷立即允準,下令罷撤軍機處,成立總理事務處,并任命張廷玉和鄂爾泰“總理事務,予世職一等阿達哈哈番,合為三等子”,隨后又任命張廷玉擔任《世宗憲皇帝實錄》總編纂,《玉牒》、《三禮傳說》總裁官。張廷玉步入古稀之年后,乾隆下了一道極富人情味的詔令:“廷玉年已過七十,不必向入早朝,炎暑風雪無強入?!?/p>
張廷玉和鄂爾泰兩位重臣在朝中經營多年,無形之中形成了不可小覷的兩大政治勢力集團。張英、張廷玉父子先后入閣拜相,特別是張廷玉備受雍正信賴,做了多年漢人領袖,盡管張廷玉本人并未刻意拉攏扶植,但是他的族人桐城張氏以及張氏的世代姻親,利用他這棵大樹,出仕做官的人數越來越多。在朝廷中已經不知不覺地占有了較大的比重。而且,由于張廷玉官聲較好,威望很高,在朝廷六部和各地漢人督撫中擁有很大的影響力,一些高官甚至認為,張廷玉就是大清朝的泰山北斗,“有張閣老在,天下就將太平無事”。而在乾隆看來,張廷玉和鄂爾泰便成了可能的潛在威脅,于是開始出手加以制衡。乾隆六年(1741年),左都御史劉統勛連上兩疏,彈劾張廷玉和尚書公訥親。乾隆隨即下令,凡張廷玉的族人、姻親在朝中做官者,三年之內不予升轉。乾隆十年(1745年)鄂爾泰去世后,為防止張廷玉派系的勢力借機膨脹,乾隆將原來名次在張廷玉之后的滿人訥親擢升為領班大學士,并借題發揮,對張廷玉進行敲打壓抑。
為人謹慎又在宦海中沉浮了幾近五十年的張廷玉,對于“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最敏感,涵養功夫也不含糊。從乾隆借劉統勛之手公開抑制其派系勢力時起,張廷玉說話行事便愈加謹慎,為人也更加謙和。據說,晚年的張廷玉在聆聽下屬報告時經常不置可否,動輒“好、好”,以至于鬧出了一個笑話:一天,內閣的一名胥吏前來請假,說其家父去世,需回家料理喪事。張廷玉聽后不假思索,仍然習慣性地隨口說“好、好”,讓請假的下屬哭笑不得?!肚宄笆反笥^·清人軼事》載:
桐城張文和(即張廷玉)公《澄懷園語》云:“予在世途久,每見升遷罷斥,眾必驚相告曰:‘此中必有緣故。’余笑曰:‘天下事安得有許多緣故?!?/p>
由上述兩則掌故可知,張廷玉的涵養功夫已然到了深不可測的程度了。
乾隆十三年(1748年),張廷玉以年老多病為由請求致仕,乾隆卻不肯允準。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天,老病纏身的張廷玉再次請求“休沐養疴”,乾隆下令解除他所兼任的監修、總裁諸職務,并且讓軍機大臣前往問候。張廷玉乘機巧妙地提出請求:“受上恩不敢言去,私意愿得暫歸。后年,上南巡,當于江寧候駕。”乾隆這才同意了他的請求,并且“親制詩三章以賜”。
奉行“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好好先生張廷玉別無所求,唯一念念在茲的心事便是雍正生前恩準他死后配享太廟能否兌現。因為心存這點私念,總擔心乾隆日后會變卦,故而在入宮叩謝皇恩時,一改多年來不向主子開口索求的習慣,而向乾隆提出了請求:“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后不獲更大恩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p>
張廷玉要“乞上一言為券”,深深觸動了乾隆的逆鱗。雖然乾隆勉強為張廷玉“頒手詔,申世宗成命,并制詩示意,以明劉基乞休后仍配享為例”,但隨即反悔,尋找借口,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月,“罷張廷玉配享”。是年七月,張廷玉的兒女姻親四川學政朱荃因匿喪趕考等情坐罪,乾隆聯想到張廷玉是朱荃的推薦保舉人,于是馬上以此為由降旨切責張廷玉,命張廷玉“盡交歷年頒賜諸物”。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張廷玉在郁郁寡歡中死在了家鄉桐城,享年84歲。
張廷玉死后,乾隆又想起了他的諸多好處。于是,“命仍遵世宗遺詔,配享太廟,賜祭葬,謚文和”。晚景坎坷的張廷玉死后如愿以償,以漢大臣而配享清太廟。史稱:“終清世,漢大臣配享太廟,惟廷玉一人而已?!?/p>
郭子儀和張廷玉都是官場中人,他們所做的并不是在繼續留在官場還是退出官場之間抉擇,而是身在官場應該如何面對皇上雷霆雨露的抉擇。郭子儀通過歷盡坎坷忠心不改相繼消除了唐肅宗和代宗的懷疑猜忌,獲得了他們的信任,從而得以在風起云涌的唐代官場上有驚無險地安然走完了全程;張廷玉通過默默勤勉、恪守“萬言萬當,不如一默”而贏得了清康熙、雍正、乾隆的信任,進而成為清代唯一獲得配享太廟資格的漢大臣。不同之處在于,百戰余生的郭子儀晚年并不關注什么虛名,僅是盡情地享受生活,小心謹慎的張廷玉晚年則苦為配享太廟的浮名所累,故而郭子儀人生的道路越到后期越順暢,而張廷玉則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經歷了求榮取辱的苦澀。
上一篇:距離是夫妻關系的藝術距離美,是保持幸福的美
下一篇:陸子優游享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