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創業,時代“鐵人”
是他,肩拉背扛,在茫茫荒原上立起高高井架;是他,奮不顧身,在混濁泥漿中制服井噴。他讓沉睡的大地噴出烏黑的原油,讓新生的共和國摘掉“貧油國”的帽子,他就是一代“鐵人”——王進喜。他是新中國建設時期的民族英雄,也是黨和人民的老黃牛,他把生命的每一天都獻給了自己的祖國,獻給了腳下的土地。
1923年10月,王進喜出生在甘肅玉門一戶貧苦農民家里,從小家境貧寒,過著缺衣少食的日子,給地主放牛、去煤礦挖煤、到油礦做苦工……艱難的生存環境,鑄就了王進喜剛強不屈、自強不息的倔強性格,同時也鍛造著一個未來的民族英雄。
新中國成立初期,內憂外患,百廢待興。石油是我國急需的“血液”,無論是工業發展、國防建設還是日常交通,都離不開石油。而當時我國在這方面的力量又極度缺乏,甚至被某些西方國家嘲諷為“貧油國”。為了盡快摘掉“貧油國”的帽子,我國把石油的勘探和開采列為經濟建設的頭等大事。正是懷揣著石油報國的夢想,1950年春,王進喜通過自己的積極努力,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代石油鉆井工人。
剛開始的時候,王進喜在鉆探大隊當鉆工。他在工作中吃苦耐勞,埋頭苦干,盡職盡責,精益求精,各種重活兒險活兒搶著干。由于表現突出,王進喜很快被提拔為貝烏5隊鉆井隊隊長。當上隊長的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常常提醒自己以身作則帶好5隊,打好井多出油,為祖國分憂。
1958年,當時的石油工業部在各大油田之間組織開展“優質鉆井”的勞動競賽,即“白楊河大戰”。不服輸的王進喜為了趕超其他鉆井隊,毅然把隊伍拉到白楊河鉆井現場駐扎下來,實行24小時輪班上崗。隊伍剛一落腳,王進喜就不分晝夜地守在井場,餓了就吃口干饅頭,困了就在槽子里睡一覺,其他工友都說:“那個時候只要到5隊井上去,沒有見不到王進喜的,你要找他就到工人堆里去找。”就這樣,在王進喜的帶領下,貝烏5隊披星戴月,頑強拼搏,經過艱苦奮戰,實現了“月上千,年上萬,祁連山上立標桿”的目標,打出了鉆井5009.47米的優異成績,創造了當時全國鉆井的最高紀錄。王進喜被評為1959年度“全國勞動模范”,還光榮出席了“全國工交群英會”。
在“全國工交群英會”期間,王進喜在參觀首都建筑時,忽然看到北京街頭行駛的公交汽車都背著個大氣包,他很疑惑,經過詢問才得知,由于缺石油,所以汽車只能燒煤氣。想到國家缺石油到這種程度,一向粗獷豪邁的他蹲在附近的街頭哭了起來。這是王進喜第一次親身體會到“貧油”給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嚴重影響,他暗暗地發誓:一定要多打好井,多出石油,讓首都用上汽油,讓全中國都甩掉這個沉重的“煤氣包”。
大慶油田被發現后,王進喜欣喜若狂,在第一時間申請加入新油田的開發建設。組織上了解他的工作能力和積極干勁,馬上批準了他的申請。從此,王進喜帶領他的鉆井隊長期奮戰在大慶油田的第一線,直至他生命結束的那一刻。
1960年2月,全國范圍內的石油大會戰打響了。當時的大慶交通不便,條件艱苦,王進喜的鉆井隊一開始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譬如鉆機搬運問題、鉆井缺水問題等。但是,在王進喜看來:“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沒有吊車搬運大型鉆機設備,他就組織全隊職工,把鉆機設備化整為零、拆分細作,再用人拉肩扛、墊塊撬杠的老辦法,一步步地把60多噸的鉆機運送到冰天雪地的茫茫荒原上。好不容易把鉆機運進來,把機架搭起來,可是又因為缺水還是無法開鉆。此時,王進喜毫不遲疑,立刻帶領全隊隊員步行1里多路到附近的小湖去取水。隊員們用盆舀,用桶挑,一時間,一條條運水長龍在茫茫原野上拉開了陣勢。很快,50多噸水全部到位,保證了按時開工鉆井。1960年4月19日,王進喜率領的1205鉆井隊在大慶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同志們激動得流下了幸福的眼淚。
自從打出了石油,王進喜就更忙了。他吃在井場,睡在井場。負責食宿管理的趙大娘因為等不到王進喜回來就餐就寢,常常提著菜籃去井上給他送飯。她一邊走一邊嘮叨:“王進喜呀,王進喜,不吃飯不睡覺,真是個累不垮的‘鐵人’啊!”就這樣,“王鐵人”的稱號一傳十、十傳百,在大慶油田乃至全國傳開了。
對王進喜來說,油就是他的魂,井就是他的命。王進喜曾經在油田會戰的誓師大會上,立下豪言壯語:“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當1205鉆井隊準備向大慶第二口油井開鉆時,王進喜的右腿被滾動的鉆桿意外砸傷了,他當即暈過去。等他蘇醒的時候,看見所有人正圍著他搶救,而不遠處的井架還在原處,他便生氣地一把推開身邊的隊員,站起來,一瘸一拐地指揮大家操作井架,而完全不顧自己那血肉模糊的右腿。隨后的幾天里,王進喜的右腿紅腫得有碗口那么粗,但他依舊堅持上井。直到有一天,上級領導來檢查工作時,無意中發現他的腿傷,王進喜才被強行抬到醫院治理傷口。然而,他只在病床上睡了一覺,就悄悄地溜出醫院,連夜跑回井場。為了避免他再次從醫院“逃跑”,上級領導派人把他送到了150公里以外的大醫院治療。可就在兩天后的一個深夜,王進喜冒著大雨、拖著受傷的右腿,又跑回隊里工作了。
第二口油井的打井難度并不亞于第一口油井。由于新井地處高壓區,發生危險的概率極大,為此,王進喜一直放心不下。果不其然,最令他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鉆機遇到地下的高壓氣層,地層中的流體噴出地面,可怕的井噴發生了。因為缺乏應急封堵所需的重晶石粉,1205鉆井隊只能用水泥和土對噴井口實行填埋。可是,人工填埋的速度實在太慢了,井噴還在繼續……這時在一旁指揮的王進喜急得看不下去了,他扔掉手里的拐杖,抱起兩袋水泥就往泥漿池方向奔去。但是,大量的水泥沉入泥漿池底部,泥漿的比重不均導致地壓更大,井噴更嚴重了。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王進喜強忍著腿上的傷病,縱身一躍,跳進泥漿池里。他不斷地晃動身體,用自己的手和腳來攪拌泥漿,其他隊員見此也相繼跳入泥漿池。經過隊員們的艱苦奮戰,3個小時后,井噴最終被制服,但王進喜的腿傷卻更嚴重了。他的右腿被堿性極強的泥漿灼燒得不成樣子,原來纏在腿上的繃帶早已不知去向。舊傷未愈,又添新傷。被扶出泥漿池的王進喜一下子癱倒在井場上,而他掙扎著用嘶啞的聲音說出的第一句話卻是:“不要管我,趕快處理泥漿。”王進喜鋼鐵般的意志和心系油井、奮不顧身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所有在場的鉆井工人。之后,在王進喜的感召和帶領下,鉆井隊員們氣吞山河,干勁沖天,打井進尺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僅用4天的時間,他們就打出了會戰歷史上的第二口油井,在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中取得了顯著成績。王進喜成為了鉆井隊中的先進標兵,后來還擔任了鉆井指揮部的隊長兼黨總支書記。
雖說成為了領導干部,但王進喜沒有居功自傲,一直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和謙虛謹慎的工作作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1961年,正值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最嚴重的時候,為了給其他職工節約糧食,王進喜每次都背著干糧袋上井,到開飯時就去食堂用開水一沖,攪成稀糊一喝,就算是一頓飯。有的時候到了飯點他還借故離開,餓上一頓兩頓,對他來說也是常有之事。他還經常餓著肚子從自己有限的工資中擠出錢來,到附近市場買些窩頭或者土豆什么的送給吃不飽的工人們。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帶頭組織工人到雪地里挖凍蘿卜,撿農民收白菜落下的菜葉子,刨地里的凍土豆……王進喜就是這樣身體力行地關心著工人群眾的疾苦,像一頭老黃牛那樣任勞任怨地守護著大慶油田。用他的話說,為黨和人民做一輩子老黃牛,他也在所不辭。他的眼里、心里,裝的全都是工人群眾,卻從來不考慮自己。每年工會發的生活補助以及豬肉、面粉等食物,王進喜都會拿去救濟更困難的職工。在工人們住房、吃糧面臨困難的時候,他利用工余時間帶領職工和家屬開荒種地、搭建住房。他和工人們一道建起糧店、郵局、衛生所等公共設施……王進喜為油田日夜操勞,積勞成疾,于1970年4月5日病倒在工作崗位上,到醫院一檢查,他已經是胃癌晚期,不得不住院治療。
躺在病床上的王進喜,雖然肉體被疾病折磨著,但他的心卻留在了大慶。在昏迷中,他喃喃自語說的都是油田上的事。即便從昏迷中醒來,他還經常懇求醫護人員允許他回大慶看看油田、看看同志們。當病情稍稍緩解的時候,他就寫信給油田領導詢問油田生產的情況。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還不忘囑咐身邊的同事們要搞好團結,把大慶建設好,把石油工業建設好。
斯人已去,風范長存,鐵人精神,永世流傳。王進喜以“鐵人”般的意志,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以忘我拼搏的勇氣,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成為我國工人階級的光輝旗幟。他身上體現出來的“鐵人精神”,鼓舞和激勵了千千萬萬的人。他是中華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奮圖強的表率,他是全國人民心中的一根標桿。
上一篇:老書記:百姓想念您
下一篇:血灑黑土地,奉獻北大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