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清水自潔,正人先正己
源清水自潔,正人先正己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假如本身公正,去從政,不必講,當然是好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政者正也,要正己才能正人。假使自己不能端正做榜樣,那怎么可以扶正別人呢?
孟子為人正直,說話也耿直,他說梁惠王“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意思是說廚房里有肥嫩的肉,馬棚里有壯實的馬,老百姓卻面帶饑色,野外有餓死的人,這如同率領著野獸來吃人啊!野獸自相殘食,人們見了尚且厭惡,而身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卻不能免于率領野獸來吃人這樣的慘劇,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這里孟子在諷刺梁惠王“上梁不正下梁歪”。無論是事業(yè)還是企業(yè),作為領導人,總是主導著單位的發(fā)展方向和道德風氣。古語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中國自古就有“上行下效”的事情。一個領導者的意氣風發(fā)或萎靡不振,都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周圍的人。
曹操曾被人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古今向來褒貶不一。然而,雖然其功過不定任由后人評說,但他在治國治軍方面卻深得將士尊重,因為他深諳管理之道,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則。
麥熟時節(jié),曹操率領大軍去打仗,沿途的百姓因害怕士兵,躲到村外,無人敢回家收割小麥。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戶告訴百姓和各處看守邊境的官吏,他是奉旨出兵討伐逆賊、為民除害的,現在正是麥收時節(jié),士兵如有踐踏麥田的,立即斬首示眾,以儆效尤。百姓心存疑慮,都躲在暗處觀察曹操軍隊的行動。曹操的官兵在經過麥田時,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一個接著一個,相互傳遞著走過麥地,沒一個敢踐踏麥子,百姓看見了,無不稱頌。
然而,曹操騎馬經過麥田之時,忽然,田野里飛起一只鳥,坐騎受驚,一下子躥入麥地,踏壞了一片麥田。曹操為服眾立即喚來隨行官員,要求治自己踐踏麥田之罪。官員說:“怎么能給丞相治罪呢?”曹操言道:“我親口說的話都不遵守,還會有誰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個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統領成千上萬的士兵呢?”隨即抽出腰間的佩劍要自刎,眾人連忙攔阻。此時,大臣郭嘉走上前說:“古書《春秋》上說,法不加于尊。丞相統領大軍,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殺呢?”
曹操沉思了好久說:“既然古書《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說法,我又肩負著天子交付的重任,那就暫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說話不算話,我犯了錯誤也應該受罰。”于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fā)說:“那么,我就割掉頭發(fā)代替我的頭吧。”曹操又派人傳令三軍:丞相踐踏麥田,本該斬首示眾,因為肩負重任,所以割掉頭發(fā)替罪。
古人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曹操割發(fā)代首,嚴于律己,實屬難能可貴。要正人,先正己,自己以身作則才能約束他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要領導這個“源頭”清明透徹,正直無私,他經過的地方就會不含雜質,他的下屬便會具有正直的人格。這也是“上行下效”的一種良性循環(huán)。
榜樣總是能給人以巨大的勇氣、信念和力量;富有領袖氣質的領導者都明白這個道理。美國前副總統林伯特·H.漢弗萊說:“我們不應該一個人前進,而要吸引別人跟我們一起前進。這個試驗人人都必須做。”在他看來,以身作則是可以成為富有領袖氣質的領導者的一股強大力量。
《論語》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正人,先正己,自己以身作則才能約束他人。一個好的領導就是下屬的榜樣,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領導要想正人必先正己,“上清而無欲,則下正而民樸”。要求別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別人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發(fā)揮出自我影響力,塑造一流的團隊,也還自己一個完滿、精彩的人生。
上一篇:沒有人會尊重背叛者
下一篇:生氣不如爭氣,翻臉不如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