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智總有困窘時
才智總有困窘時
從前有一商販養了兩頭毛驢,為的是幫助他馱貨物。這天,住在山里的商販要把兩袋黃豆和兩大口袋棉花運到鎮上去賣,這沿途需要翻越幾個山頭。其中一頭聰明毛驢聽到以后便謊稱自己身體不好,沒有力氣馱黃豆,只能馱棉花。主人雖然懷疑它在耍滑頭,但想了想后還是同意了。
就這樣,商販趕著兩頭毛驢上了路。一路上,馱棉花的毛驢感覺很輕松,時不時還回頭嘲笑另一頭毛驢。它沿路不停地蹦蹦跳跳,當它看著馱黃豆的毛驢累得氣喘吁吁的樣子,自然心里好不得意。
誰知不一會兒,山上竟然起了風,看樣子馬上就要下雨了。此時馱黃豆的毛驢依然步步踏實,而馱棉花的毛驢被風吹得搖搖晃晃,東倒西歪,正當它抱怨時,天空下起了大雨,它開始感覺背上有了重量,腳下慢慢不聽使喚了,它的心中不免暗暗著急。此時雨越下越大,馱棉花的毛驢漸漸感覺體力不支,最后在山頂的時候終于連棉花帶自己滾下很深的山谷……
生活中,人們有時就像那只自以為聰明睿智的小毛驢,依仗自己所謂的“才智”讓自己處于一個有利的形勢下,但很多時候,當這種“才智”走到了一個極點,也就成為累贅。
宋元君晚上睡覺的時候夢見有人披散著頭發在側門旁,看著他說:“我來自名叫宰路的深淵,我作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但漁夫豫且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不慎捕捉了我……”宋元君早上醒來以后,就立刻派人占卜,占卜的人說:“這是一只神龜。”宋元君立刻問道:“漁夫中有名叫豫且的嗎?”左右侍臣回答:“有。”宋元君說:“叫豫且來朝見我。”第二天,豫且就奉命來覲見宋元君。宋元君看著他問:“你昨日捕撈到了什么?”豫且回答:“我的網捕捉到一只白龜,周長大約五尺。”宋元君滿意地點點頭說:“獻出你捕獲的白龜。”豫且聽命后退下。后來等到白龜送到的時候,宋元君一會兒想殺掉,一會兒又想養起來,心里猶豫。于是,他便卜問吉兇,卦上說:“殺掉白龜用來占卜,一定大吉。”于是宋元君命人把白龜剖開挖空,用龜板占卜數十次也沒有一點失誤,眾人稱奇。這件事讓孔子知道后,孔子搖搖頭說道:“神龜能顯夢給宋元君,卻不能避開豫且的漁網,也不能料到自己的結局。雖然神龜的才智能占卜數十次也沒有一點失誤,卻不能為自己找到正確的逃命方法。”
如此說來,才智的確有困窘的時候,即使是神靈也會有考慮不到的地方。那么,普通人呢,即使有著最高超的智慧,也同樣匹敵不了萬人的謀算。就像魚兒在水里,即使它們不畏懼漁網卻也會害怕鸕鶿。所以人們要懂得適時擯棄自己的小聰明,這樣才能顯示大的智慧,去除自己矯飾的善行,這樣才能使自己真正回到自然,回到自己的本性。
有人說,聰明是一種先天、自然、本質的東西,人們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很多人總是羨慕那些聰明人的智商,但這種表面的光芒不一定能令聰明人成功,因為才智總有困窘的時候。眾所周知,在音樂的世界中,擁有技巧、手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卻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過多的花哨技巧只會減弱人們對于情感的真實表達。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人人都過度地玩弄聰明才智,那就只會讓世界更加繁雜凌亂,糊涂一點,才能樸實安然地生活。
《道德經》中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這充分表明老子是反對標榜圣人,反對賣弄世智辨聰的思想的。因為老子認為:人們如果不賣弄聰明才智,那就會有平靜安寧的日子過了。本來這是極有可能的生活,但卻被一些標榜圣人、標榜智能的“才智之士”攪亂了。所以現在才會這么復雜,這么雜亂。世人都渴望聰明,但是他們不知道。有太多的人為聰明所累、所誤。
《莊子·天地》篇中有關于堯和他老師對話的一則寓言:堯的老師是許由,許由的老師是嚙缺,嚙缺的老師是王倪。有一天堯去請教許由說:“嚙缺可以擔任天子嗎?我想通過王倪邀請他。”許由聽完堯的問題后搖搖頭,回答說:“這樣恐怕會危害天下呀!嚙缺這個人,為人聰明睿智、機警敏捷,天賦過人,又能以人力去成就天然。雖然他懂得去防堵過失,但他卻不能知道這些過失是從哪里產生。如果要他擔任天子,那么他就會憑借人力而摒棄自然。他將會以人為本體而區分人我,將會看中智巧而急著使用,這樣,他也會被小事役使,被外物牽絆,最后四處張望而應接不暇,他雖然事事苛求完美,但是他卻是隨著外物的變幻而不能保持常態。所以他沒有資格擔任天子……”
毫無疑問,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智力超群,能力出眾,希望自己能揣摩出別人的意思,希望自己與眾不同。但如果是自以為出眾、聰明,總認為自己了不起,比所有的人都強,那么這種想法就是禍端了。要知道,才智總有窮困的時候,只有回歸自然、本性的大智慧才是值得稱道的。
上一篇:手下留情,善惡只在一念間
下一篇:找到雙方的共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