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人情做成一錘子買賣
別把人情做成一錘子買賣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有許多人抱著“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態度,有事時就想起朋友來了,辦完事后就過河拆橋,把朋友拋在了腦后。此類人大多會被拋棄,沒人愿意再給他幫忙。
王璐便有一個這樣的朋友,那朋友是她高中三年的同學,而且十分要好。她們進入了同一所大學,剛開學,她就主動當了班級干部。有人說:地位高了,人就會變。自從她上任后,見到王璐,有時干脆裝作沒看見,日子久了,王璐就疏遠她了。但她有時也會突然向王璐尋求幫助。出于朋友一場,王璐總是盡自己所能??墒潞?,她老毛病又犯了,王璐有種被利用的感覺,卻無奈于心太軟。就這樣她大事小事都找王璐,其他朋友勸王璐放棄這份友情,因為這種人不值得交往。當王璐下決心與她分開時,她傷心地流下了淚:她除了王璐竟沒有一個朋友。
像例子中王璐的那位朋友只會用“互相利用,互相拋棄,彼此心照不宣”來交際,而不去深思人情世故的奧秘之處,這種人很少會得到朋友,更不用說朋友的無私幫助了,他們更加無法達到人情操縱自如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實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謂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煙,我給你幾塊錢,就像借債還錢,概不賒欠。這種一次性的交際行為看似灑脫,實則包含了太多的困惑與無奈。誠然,受助者也許在短時間內不愿再次開口求助,而實施援助行為的一方其實也沒有必要固守“事不過三”的古訓,當人家確實有困難而無能為力的時候,盡管你已經幫助過他,盡管他不好向你開口,但作為知情者,你不應無動于衷,不妨再次主動伸出援助之手。事實上這種“后繼”的交際行為能夠贏得更大的“人情效應”。但是,無論何種情況下你都應該將人情做好,尤其是辦完事情后千萬不要過河拆橋,而應該時時銘記著別人的好處,經常保持必要的聯系。唯有這樣,你的關系網才會牢不可破。
這樣的人固然是比較極端的,但是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人:他們從來不知道儲存自己的人情賬戶,常常會把自己的人情用盡,甚至透支,在和這樣的人打過一次交道之后,恐怕很少有人愿意和他打第二次交道了,人情被他做成了現炒現賣的一錘子買賣。
當醫生的劉女士早在兩年前曾因自己孩子轉學一事求過教委的一個同學,而且也送了些人情錢,可對方沒要。這下可好,在接下來的兩年內,那位同學便多次帶著親人、朋友來醫院找劉女士幫忙,有些事根本不能辦,像半價CT、嬰兒性別鑒定、高價病房算低價,等等,著實給劉女士出了不少難題。還了人情的劉女士,后來就想辦法漸漸疏遠了這位同學,再后來倆人就索性不再交往了。
人和人相處總是會有情分的,這情分就是人情。有些人便喜歡用人情辦事,但人情是有限量的,好像銀行存款那般,你存得越多,可領出來的錢就越多。存得越少,可領出來的就越少。你若和別人只是泛泛之交,你能要他幫的忙就很有限,因為他沒有義務和責任幫你大忙,你也不可能一次又一次要他幫你的忙,這是因為你的人情存款只有那么一點點。如果你要求的多,那就是透支了。人情一旦透支,那么你們的情感就會轉淡,甚至對你避之唯恐不及,于是,用過幾次人情之后,你們的人情也就斷了。
然而人做事也不可能不用搞人情,有時還是要用到親戚朋友,換句話說,要動用到人情存款簿。那么要如何動用才不至于透支呢?其實方法也不難,只要能夠把握住一個度就行了。
首先,要弄清楚你和對方的情分如何,是否厚到了能找他幫這個忙的地步。
其次,如果能不找人幫忙盡量不找人幫忙,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把這人情用在急需的地方。
再次,就算對方曾欠你情,你也不可抱著討人情的心態去要求對方幫忙,因為這有可能引起對方的不快。
最后,適度地回饋,“有提有存,再提還有”,不要把人家幫你當做是人家在還你人情而坦然接受,主動感謝對方,幫助對方,或者至少請吃一頓飯,送一點禮物,這是必須的。
如果你不了解這些,動輒找同學、朋友幫你的忙,那么就會發現,你慢慢變成了不受歡迎的人,你再也沒有人情了,因為你的所有人情,都被你一次性透支光了。
上一篇:別開忠誠的玩笑
下一篇:別把同行當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