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中取利,仁中取財
義中取利,仁中取財
《孟子》一書的開篇就是梁惠王與孟子的一番對話。梁惠王開場就是一句:“老頭,大老遠跑過來,是有什么利益要給我嗎?”孟子一聽,撇撇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我沒帶什么利益,我只帶了仁義過來了。“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大王你干嗎開口閉口就是利益,利益是個好東西嗎?利益不是個好東西,你干嗎不去追求仁義呢?只要有了仁義,難道還會沒有利益嗎?
中國人向來講究“君子愛財,取之以道”,財物利益自然是好的,但是要在仁義的范圍中去求取,否則,就寧可不要。李白有詩曰:“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正是這些舍利而取義的人,在中國歷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最著名的,莫過于“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
在晉安帝即位的那年夏天,陶淵明被任命為彭澤縣縣令。他上任不到3個月的時候,有一天,接到上級官員送來的一份公函。公函上說,郡里有個官員要來彭澤縣檢查公務,文中暗示陶淵明放聰明些,小心謹慎地伺候。
陶淵明一向正直,辦事公道,從不阿諛奉承。接到公函后,他感到很納悶,猜不透文中的深層含義,于是叫縣衙里的師爺來給他解釋一下。
這位師爺看完之后,心領神會,他說:“歷任的縣太爺為迎接上級每一位官員,都要好生準備,恭恭敬敬地到路邊迎候,安排歡迎儀式,為的是討得他們的歡心。”
“討得他們的歡心又如何?”陶淵明問。
“啊,這您還不懂?要是討得這些官老爺的歡心,那升官發財之路就光明了。否則的話,恐怕連您頭上的這頂烏紗帽也保不住了。大人,您可千萬別馬虎啊!”陶淵明聽到這里,拍案而起,憤怒地說:“豈有此理,怎能為這五斗米官俸向鄉里小人折腰!這官,我不做了!”
說完,陶淵明脫下官服,交出官印,毅然回家耕田去了。
陶淵明自然是義中取利的踐行者。其實,義中取利的關鍵不在于不要利益,而是在于不要違背“義”和“仁”,也就是說當不違背二者的時候,取利取財是沒有問題的。
義,固然是需要的,難道就不能提利了嗎?講得明白些,就是人生在世,怎能不講利?人類文化思想包含了政治、經濟、軍事,乃至人生的藝術、生活,等等,都是以求利為目的。人類第一次爬下大樹,第一次直立行走,第一次使用工具不都是為了求利嗎?
陶淵明和普通人一樣,為了生計難免都要逐利。但陶淵明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在于:當“義”和“利”發生沖突的時候,他毅然選擇了“義”,陶淵明的晚年十分貧窮,連酒都喝不上了,但他再也沒有提過當官的事情,因為這和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義是相沖突的。
這才是義和利真正的關系。
所以,義中取利,仁中取財,如果當利益和仁義不沖突的時候,取利取財無可厚非,但是當兩者沖突時,必定毫不猶豫地選擇仁義,這樣做,也能夠為自己帶來很大的聲譽。
我們應該要記住,仁義和利益之間一定要懂得取舍。而且,仁義和利益很多時候并不是相互沖突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利益不忘仁義,而仁義成就利益,尤其是在“口碑”占據了越來越重要地位的今天,一次見利忘義,可能帶來麻煩不盡的副作用。
上一篇:為壞情緒找一個“出口”
下一篇:爭奪利益只會失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