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福明以信義立天地
清代江西南昌縣人游福明,同樣是一個重義之人。他見富者不羨慕,只知安貧樂道,堅守信義規矩,最后獲得了巨大成功。
游福明的父親叫游昌,母親吳氏,上無兄姊,下無弟妹。他家境清苦,但一家三口從不怨天尤人。父親在不遠的李家莊給李員外做長工。游福明也很勤勞,上山撿拾樹枝回家當做燃料,艱辛勉強可以平安度日。
清代道光年間,游福明10歲那年,母親因染風寒,竟是一病難支。游福明立刻前往李家莊告知父親,并向李員外借貸白銀5兩,回來后替母親找大夫醫治。哪知銀兩花光,母親未見起色,最后病入膏肓,離開了人世。
游昌見老伴病故,內心悲痛不已。為了安葬故人,父子兩人決定再向李員外借貸。但是李員外顧忌他們無力償還,就只取出10兩紋銀。
游福明見區區銀兩不足葬母,就“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叩求李員外能大發慈悲,援手相助,并且說:“我可到員外家為奴,補償還債。”
李員外見游福明孝子誠心,最后答應借錢。父子兩人帶著銀兩,急忙趕回辦理后事。
游福明在母靈前,焚香祭告:“不孝兒須依約到李員外家為奴,不能在母靈前守孝,乞母見諒,因有約在先,不能無信,當須履行,否則有愧于心,祈請母親免慮。不孝兒日后一定常來看望母親。”
游福明與父親雙雙進入李家莊為奴,抵償債務,對10多歲的游福明實在是一件苦差事。李員外見狀,心中同情,就讓游福明專事看管庭院中之花草樹木。
游福明哪敢怠慢,每天辛勤照顧花木,而且細心研究如何能將庭中的名花異草培植得欣欣向榮。上天不負苦心人,在游福明專心照料之下,果然不負李員外之托,庭中百花齊放,萬草碧綠,好像是一世外桃源。
李員外對游福明大加贊賞,常和人說:“游福明小小年紀竟能如此用心,把分內之工作做得井然有序,而且又很勤奮,將來必定能成為有用之才,也必定能出人頭地。”
由于對游福明非常信任,李員外就將李家莊賬房之事托付在游福明一個人的身上,同時,也升游昌為李家莊的總管。
游福明此時已經16歲。李員外的信任,讓他更加不敢怠慢,處理賬目有條不紊,清清楚楚,絕不含糊,更不需李員外操心。有時受員外之命,到外收租,也從來不出差錯,使得李家莊上下老少都對他以矚目眼光看待,也使得游福明因處事光明正大,身價抬高起來。
游福明接手賬房事務不久,李員外身染重疾,臥病在床。雖延醫診治,服用名藥,卻難挽回性命,3月后撒手人寰,與世長辭。
李家莊料理后事,完全由李夫人承擔。此后每個人職位未變,各負其責。游福明掌管財物,從不因員外不在而有半點差錯,同時更加兢兢業業地處理賬目,每日晚間必定將當日進出賬目,一五一十地向李夫人報告。
李夫人因喪夫悲痛,不久也隨著李員外離世。游福明視之同自己的母親,重禮葬之,為李夫人守孝3年,以為報答之恩。
此后,游福明更加謹慎處理李家所遺留下來的產業。游家父子將李氏產業處理得比李員外在世時更加良好,將開支后的結余,以李家莊的名義從事慈善活動,以至于當地縣民只知有李善人,而不曉替人行善的游家父子。
游福明心想,受人之恩,不報者無以為人。因此,他為李善人建立一座祠堂,供鄉里民眾膜拜。
游福明自從替李員外多行善德,更處心積慮地籌謀地方慈善公益,不遺余力。其父也與游福明合力興善,延壽至93歲方離人世。
父親去世時,游福明已經60多歲了。他心想:李員外所遺大片產業,自己今已年邁,應該設法將它做一件長遠而且有意義的事業,方不至于辜負李員外的恩德。
游福明決定建一座寺院。他即刻召集莊內所有人員,到李家祠堂共商大計。
游福明把心中的構想提出來共議:將李員外所有財產分成5份,用5年時間建造寺院,擬不留任何產業,全部投資寺院。寺院建成后,莊內所有人員可以自愿在此清修,直至終老。他將建寺的藍圖布置于堂上,然后一一加以說明。眾人一聽,交口稱贊,一切商議妥當。
這年春天動工興建,寺院共分三落,前庭約百坪地,寺院建地的約3頃,并定名該寺為“天赦寺”。
天赦寺5年后竣工,游福明擇日安座神佛,舉辦七七四九之圓滿法會,同時延請當地悟塵法師為住持,主持事務。
游福明了卻凡間一切雜務,專心悟道。他清修30余年后,96歲那年去世。人們在天赦寺廂房,供立游昌、游福明父子二位的永久祿座。
儒家主張處世應該心存“仁、義、禮、智、信”大要。人無信不立。游福明為葬母,賣于李員外為奴,能堅守信諾,自始至終,永不背義,得世人效仿,也因堅信而流芳千古。
同時,父子能同守信義,實是難得。更何況李員外死后,父子更本初衷,不變其節,守諾到底,更為世人所效法。
上一篇:愛心不是偶然的
下一篇:照看菜田的蠢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