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點贊之交不如趁早絕交
文/閆涵
01
中秋節,和朋友小聚,席間,好友Q憤憤不平地跟我們講述了一件事。
之前,Q和幼兒園、小學、初中都同班,高中同校的死黨晴見面了。大學畢業后,Q參加工作,晴考研而后出國。曾經,她們倆是交換所有秘密的鐵桿姐妹:Q爸媽離異,第一個告訴晴;大學期間晴和前男友分手后發現懷孕,是Q陪她去的醫院。
這次晴回國,距離上次已有小兩年時間,回來之前沒有和Q聯系。Q對于兩人的疏離應該早有感覺,但不甘心從小長大的朋友就這樣不明不白地失去。結果,到了酒店碰了一鼻子灰——晴給邀請的朋友每人都準備了禮物,除了不請自來的Q。當然,這件事是聽同去參加聚會的另一個朋友說的。
Q給我們描述過程時,聲音發顫、紅了眼圈:“我們沒有任何矛盾,我也沒得罪她,怎么處著處著就成了路人甲、朋友圈偶爾點個贊的關系了呢?”
這樣的感慨,我們每個人都曾遇到過吧?
當我們漸漸長大、成家、立業,多少曾經以為一生一世的友情,慢慢消散于庸常的一粥一飯。
我勸Q:“你和她都沒有錯,只不過生活方向不再相同,所以兩個人漸行漸遠。”
另一個朋友補刀:“你以為成年人的友誼,真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啊?除了三兩個掏心掏肺的,其他的還不都是相互利用?”
這一刀雖然頗為兇狠,但一語道破了成年人友情可以持續的根本——互惠互利,這種互惠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經濟上的。
02
做了自媒體以后,我遇到一個當年在雜志界小有名氣的作者。
她入行較晚,錯過了增粉的黃金期。看著每天辛辛苦苦寫的稿子閱讀量只有可憐的幾百,再看看后臺每天增粉只有十幾個,她有些迷茫、沮喪。
我說:“你當初認識那么多作者和編輯,他們有的號已經做得很大,可以讓他們友情幫你轉轉稿子,引點粉絲過來啊。”
她笑:“刷刷這張臉,確實能讓創業不那么艱難,可是我一個幾百個粉的號,去找幾十萬個粉的號,不是一個量級啊。我寧愿自己像蝸牛一樣慢慢爬,也張不開這個口。”
等她寫出好文章,出了一個又一個“爆款”,以往那些熟人主動找上來,請求轉載稿子。她用自己過硬的稿件,給朋友的公眾號增粉,同時給自己吸引了不少流量。這樣互惠互利的合作,一直愉快地持續到現在,她自己的號也積累了小20萬粉絲。
如果當初她靠著人脈,以友誼之名,綁架昔日朋友,別人或許買她的面子轉一次兩次。但稿子不適合,閱讀量上不去,最可能的結果就是自己粉絲沒增幾個,友誼的小船卻說翻就翻了——對于友情這種微妙的關系,上趕著的不是買賣啊!
朋友之間,一定需要某一方面勢均力敵,也需要共同的生活環境以及共同的話題。
03
小時候,每年爸爸所在的學校都要評職稱,勤勤懇懇的他雖然在教學上很有一手,但因為性格太直,所以還是遇到一定阻礙。
當時,不止一個人勸他:“找找上頭的人吧,反正你同學能幫上忙。”
爸爸每次都呵呵一笑,不置可否,但他從來沒有為自己的職稱去找老同學、老朋友幫忙。
有個叔叔問我爸:“為什么你這么犟,現在求人辦個事不是太正常了嘛!”
他說:“求人之前,咱得想想回頭咱能幫別人啥,如果什么都給不了,就不能去賣這張臉,不然老覺得欠別人點什么。你說我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師,去找人家局長,怎么張得開嘴啊!”
爸爸是個明白人,他明白朋友之間需要對等,不然欠下的情就成為兩個人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
04
我身邊也偶有出身不同、經濟實力懸殊的人維持著長久的友情。和他們聊天會發現,他們和老友之間,一定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比如,前同事Y經濟條件一般,但與一個大企業的副總交好,他們的紐帶就是籃球——Y大學時是校隊主力,受過專業訓練,那個副總也酷愛籃球,兩人以球會友,在體育方面志同道合。那個副總的兒子也喜歡打球,順便請了Y當私家教練,教自己兒子打球。
看吧,朋友之間,一定需要某一方面勢均力敵,也需要共同的生活環境以及共同的話題。Q和晴之間的友情變淡,就是失去了友誼共生的土壤。面對這種失去,Q最好的姿態就是看淡眼前的失去,把過去那些美好封存在心底。
這個世上,很多父母養孩子,都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如果與人交往,一方老是無法給對方回饋,這樣的相處不僅索然無味,更得絞盡腦汁去維系,因為太累,總有一天一拍兩散。
上一篇:勇氣:越勇敢,越幸運
下一篇:堅持:你連早起10分鐘都做不到,還奢望什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