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上的月亮
若人欲知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
2014年,我應邀至日本東京和京都交流并傳法。一日,我應某寺廟住持之邀至其千年禪寺的方丈室中閑聊。其室中壁上掛有寒山所寫的一幅字,上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落款則是某大正僧。我試探性地問方丈這句禪詩的出處,他并不知道這首詩是出于中國唐代極負盛名的隱士——寒山之手。再進一步問他詩里面的意境,他也無法明說,我心中便有數,就繼續和他品茗閑聊。
只要是參禪的人,便能理解禪師為何經常以物喻心或用境練心,例如“皋日當空,秋月如鏡”,這句話被比作參禪者破了末后牢關,打破了無始無明的境界,才有辦法體悟。
這也讓我想到《華嚴經》中所說:“若人欲知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這個境界也是指當修行人到達明心證悟之后,內心已不受任何事物的影響,于一切境中都能從善如流,但又不受熏染的一種開悟境界。這種境界其實已經遠遠超過一切物擬和比喻,如果還是有物可說,那還會墮入到意識分別和見聞覺知,難怪一般人無法體會到寒山的“教我如何說”。
其實開悟的境界真的是無法說,也說不得的!
上一篇:知浮生夢得自在意,
下一篇:給憂郁癥患者的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