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科學中的奇才
丁肇中簡介
諾貝爾得獎者小簡介
姓名:丁肇中(SamuelC. C. Ting)
出生年代:1936年-
職稱:實驗物理學家
國家:美國
個人情況:丁肇中生于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3個月后隨父母回中國,1936-1949年,丁肇中隨雙親到過中國許多地方。他童年沒有進校受過正規教育,但接觸了不同省份的文化、歷史和方言,也聆聽過許多常到他家訪問的學者的討論。
1949年丁肇中進入臺灣建國中學,接受嚴格的教育,他的數學、物理和歷史學習成績優秀。1956年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在物理系和數學系學習,1960年獲碩士學位,1962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63年,他獲得福特基金會的獎學金,到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1964年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1965年成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系教授。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包括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統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的研究。他所領導的馬克·杰實驗組先后在幾個國際實驗中心工作。
丁肇中在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并被美國政府授予洛侖茲獎,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學獎。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他是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名譽教授。他曾獲得過許多獎章,如1977年獲美國工程科學學會的埃林金獎章,1988年獲意大利陶爾米納市的金豹優秀獎及意大利布雷西亞市的科學金獎章。
“奇”、“怪”——丁肇中
要實現你的目標的話,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興趣,不能因為別人反對你就停止。而且,你對意外的現象要有充分的準備。
最浪費不起的是時間。
——丁肇中
丁肇中12歲那年開始接受正規教育。他的父母畢業于美國密西根大學,受家庭的影響,他對學習一絲不茍,讀書專心致志,遇到疑難問題,便找遍書本,務必得到答案才肯罷休。一次物理老師出了一道思考題,很多同學想了想覺得很難就放棄了,等著老師講解,丁肇中不是這樣,他吃飯想、走路想,別的同學都出去活動了,只有他還對著那道題苦苦思索,一個小時過去了,兩上小時過去了……終于想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他馬上跑到圖書館查找資料驗證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直到確認自己的解題方法沒有錯誤,他才滿意而去。課堂上他聚精會神地聽課,不論對自己的答案有沒有把握,他總是第一個舉手回答老師的提問。課后和同學們討論問題時,往往要辯論到“甚解”才肯罷休。他的課余時間大部分是在圖書館度過的,很少與同學一起打球、看電影。他認為“最浪費不起的是時間”。由于丁肇中勤奮刻苦,各門功課成績優良,尤其突出的是數理化,這為他實現終身的奮斗目標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丁肇中不但是一個“奇”人,而且又是一個“怪”人。
說到“奇”,我們不得不說一下丁肇中那一段令人驚奇的人生經歷。20歲時,他從臺灣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學,獲得物理、數學雙學士和物理學博士,而完成這些他只用了5年時間。后來,他到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接著從事科研工作。從念大學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約需十多年時間,而他只用了6年。所以他被一些美國同學稱之為“奇人”。
2004年6月28日,第四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在上海舉行,雖然與會的是500多位華人學者,但主辦方以“國際慣例”為由,規定提交大會的論文、相關專題網站、演講、提問等,都要使用英文——這也是延續了前三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家大會的做法。但是,輪到丁肇中演講時,他打破了這一“慣例”,他用自己的母語——漢語發言。
說到丁肇中的“怪”,突出表現為三個“不”:
一是“不合群”。
在美國,大學的課外生活是絢麗多彩的,可他幾乎是什么也不參加。他廢寢忘食,埋頭書齋,圖書館一實驗室一食堂一宿舍,是他生活的軌跡。盡管美國大學里課余生活豐富多彩,卻很少看到丁肇中的身影。同學們嘲諷他:“塞繆爾(sarnuel是丁肇中的美國名字)真是個怪人,學習頂呱呱,可惜不合群”。從學習到工作,他的生活軌跡始終是圖書館——實驗室——食堂——宿舍。所以,他在學校沒有朋友。結婚成家后,他整天埋頭在實驗室里。而且,在各種社交場合,幾乎都不會見到他的身影。
二是“不給面子”。
在諾貝爾基金會等單位為獲獎者舉行的宴會上,按禮節,獲獎者應致一個簡短的答詞。按照慣例,答詞以獲獎者本國的語言進行。此前,丁肇中曾翻閱過以往有關諾貝爾獎的材料,發現在眾多獲獎者答詞中竟沒有一份是用中文書寫的,這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決定用中文書寫自己的答詞,以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無限眷戀之情。
不合人情的是丁肇中的愿望遭到了美國官方的拒絕。美國官員說,你已經是美國公民,就應當用英文書寫答詞。丁肇中理直氣壯地說:“我確實加入了美國籍,但我是在瑞典而不是在美國領獎,用什么文字書寫是我的自由。”
負責頒發諾貝爾獎的人士又提出:“我們這里沒有中文打字機,你用中文書寫我們不能打印分發。”丁肇中毫不給面子地說:“我用手書寫,請你們代為復印。”
丁肇中的這一片赤子之情,令世人為之感動。最后經協商,采用了一個折衷的辦法:丁肇中在致答詞時先講漢語,后用英語再復述一次。
三是“不知道”。
央視的《東方之子》欄目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進行了一次專訪。記者提的是這樣一個問題:“我感覺您對自己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很明確的選擇。比方說小時候對科學感興趣;大學的時候,就鎖定了要研究物理;每做一個實驗也是力排眾議,自己堅持下來。一個人怎么能夠每一次選擇都能這么堅定和正確呢?”這樣的問題顯然是為對方作秀進行的鋪墊。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卻是:“不知道,可能比較僥幸吧!”
記者不死心,又追問道:“在這里面沒有必然么?”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記者還是不死心:“怎么才能讓自己今天的選擇在日后想起來不會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因為我還沒有后悔過,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記者沒辦法了,說:“我發現在咱們談話過程中,您說得最多一個詞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絕對不能說知道的,我們那里這是絕對不允許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丁肇中的嚴謹態度,的確是到了常人不能理解的地步。然而,這就是作為科學大家的丁肇中,他認為不知道的就一定要回答“不知道”。
對丁肇中來說,“不知道”是一句很正常的話。他一直牢記“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條古訓,在任何場合,對任何事情,絕不“強不知以為知”。這其實就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但無損于一位大師的光輝,還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奧秘。事實上,敢于對自己不懂的問題說“不知道”,不僅是一種器量,一種品格,也是一種境界。
教育啟迪
一個人特別是像丁肇中這樣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響的科學家,如果在學術上沒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對一些問題憑“想當然”亂表態,或是為了顧及自己的面子和影響,不懂裝懂,用一些模棱兩可甚至稀奇古怪的答案去糊弄人,會有什么樣的嚴重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那樣,失去的就不僅僅是面子,還有更可貴的品質和人格,還要給人類科學事業帶來無可挽回的誤導和損失。丁肇中的可貴可敬之處就在這里。從故事中我們感受到大師身上一貫嚴格的治學精神和實實在在的人格魅力。
上一篇:赫泊特·亞·西蒙——一個社會學家的經濟學家
下一篇:喬治·蕭伯納——天才幽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