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大不一定自直
樹大后自直的不多
樹小容易校直
從小樹修剪起
“樹大自直”,是一些國人對小孩教育的理念。意思是小孩子調皮、懶惰、刁鉆一些不要緊,成人后自然就變好了。在一些關于兒童教育的書中,許多作者專門引用現代教育學講到的尊重人的個性,讓其在充分自由的環境中發展一類的觀點,來說明對孩子的教育應當順其自然的道理。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常常喜歡舉出一大堆例子來,以證明孩子是不需要管教的。
不錯,“浪子回頭金不換”的事在每個時代都發生過,要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找出幾個并不費力。如推翻了秦王朝,成了漢朝的開國之君的一代帝王劉邦,小的時候就是個無賴;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發明者恩里科·費米,小時候也曾經是一個出了名的“壞孩子”。但是,為“浪子”而不“回頭”者則比比皆是,數不勝數。孰是孰非?尤其是在人人都被告之“只生一個好”的今天,從大處講,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主人,自然得加倍愛護;從小處講,丫頭小子就那么一個,“物以稀為貴”,何況是人?所以,無論在哪家,孩子都被視作掌上明珠,從前“孝子”的含義,也由兒子孝敬老子,轉變成了完全“名副其實”的孝子——孝敬孩子。一家人都圍著孩子轉,只要孩子高興,怎么樣都行。看看那些“小皇帝”,不如意時撒潑打滾猶如羊角風發作,玩得興起能使家里如遭洗劫……誰敢說個“不”字?于是,就有了不少的家庭,從小就放棄了對孩子“嚴管”的責任;也有些做父母的,當發現頑皮的小孩做錯了事,本欲按“黃荊條下出好人”的古訓“動武、動粗”時,又會遇到許多做爺爺奶奶的出面阻止。文明點的,即以“樹大自直”告誡;粗魯點的,則干脆說什么“若要打他,就先打我”。此舉常常令許多為人父、為人母者難堪萬分,并因此在兒女面前失去了威信。
“樹大自直”的前提是根正苗正。在自然界,彎曲的小樹,長大后一般是不會變直的。隨便到野外去走走看看,長成的樹自直的其實不一定很多。特別是山水畫中,那筆直的樹就更少。按藝術創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則,這絕非畫家們完全故意之舉。北京的景山上有棵歪脖子樹,據說那是崇禎皇帝用以自盡的物件。皇帝死了幾百年,那樹到死也沒能直起來。當然,如果去大森林里走走,那遮天掩日的參天大樹,如棟梁之材的杉木,的確大多直挺挺地矗立著,很少有幾棵是彎的,但遺憾的是,這些大樹都不是長大才變直,而是天生下來就是直的。
小樹更需不時修剪,要扶要培。既然彎曲的小樹不會自直,小小年紀的孩子,當然也就一樣。從小就放縱壞了的孩子,長大后會自尊自立的大概不會有很多。就像三國時那個“扶不起的劉阿斗”,縱有聰明絕頂的諸葛亮全力輔佐,也還是個不能守成的廢物。人們大多還記得《孟母三遷》的故事,如果當初孟母也信奉什么“樹大自直”,任由年幼的孟軻隨波逐流,中國歷史上恐怕也就難有這么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了。英國最杰出的鄉土小說家、詩人哈代有過一首小詩,寫一個孩子初生,大家視為珍珠寶貝,稍長大后便贊其如玉樹臨風,長成則為非作歹,終至于陳尸絞架。詩人可能是過于悲觀了一點,但這悲觀不是沒有根據的。
樹大自直來自三種錯誤心態。其一是,許多做父母的總認為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其實,仔細想一下,青年時代就不說了,因為有“代溝”理論,洋洋灑灑,動輒可寫出萬言。就以一般人在童年、少年時候的境況(如物質的、精神的,如生理的、心理的)言之,是不是每個人都做到了什么事都愿、都能、都敢對父親母親傾訴?其二是,娃兒都是自己的好。中國的父母親,知道或發現自己的娃兒同別家孩子“過家家”時惹了禍,有幾個不是去埋怨隔壁鄰居“少家教”的?其三是,許多人總以為,自己都是一個“大好人”,言傳不如身教,何必去嘮嘮叨叨?老子“英雄”,兒必“好漢”,娃兒哪會變壞?現在更有許多年輕的父母,還持有更“歪”的理論:那就是,自己這一代,在小時候吃的苦已經夠多了,因此絕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再吃苦。這些心態不能說荒謬無知,也許都是“有源之水”,也許都稱得上有根有據,但倘真以此對待下一代,那才不是“幫”了反而完全可能會“苦”了、“害”了他們!做父母的,還是有點“危機感”為好,免得年老時見了“不成器”的接班人,再吃“后悔藥”。“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話雖武斷了些,但以人類智力早期教育開發而言,卻并非毫無道理。
上一篇:《來說是非者,也有是非人》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樹挪未必死,人挪未必活》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