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闖禍,父母別當“消防員”
寶媽:我家孩子真是太好動了,總是闖禍,總是要我給他收拾爛攤子。今天給這個家長道歉,明天給那個小朋友賠不是,每天都提心吊膽的,生怕他又惹出什么事端。真希望他能夠安靜一點兒,不要總給我闖禍。
孩子闖禍,家長們不要一味地給他們收拾爛攤子,要讓孩子適當承擔起犯錯誤后的責任,而不是逃避責任。
仔仔是一個非常好動的孩子,走到哪里都閑不住,還總是給媽媽惹出很多麻煩。
一天,仔仔和小朋友準備一起下樓去玩,在下樓之前,媽媽對仔仔進行了一番叮囑。
媽媽:“和諾諾好好玩,不要打架啊。”
仔仔:“知道了媽媽。”
媽媽:“去小區的公園里玩,不要破壞公共設施知道嗎?”
仔仔:“知道了媽媽。”
媽媽:“離爺爺、奶奶遠一點,不要撞到他們,知道嗎?”
仔仔:“媽媽你真啰唆,還有沒有完,你趕快說,說完我好下去玩了。”
媽媽:“最后一點,不要去逗別人家的狗,知道了嗎?”
仔仔:“知道了,你放心吧,我下去玩了。”
當仔仔下樓之后,媽媽就開始打掃衛生,可是剛剛收拾到一半就聽到有人敲門,媽媽打開門,來的原來是小區的物業人員。
物業人員:“您好,請問您是仔仔的媽媽嗎?”
媽媽:“你有什么事情嗎?”
物業人員:“您的兒子剛剛在樓下玩,用石頭把樓下停的一輛車劃了一道傷痕,您下去看一下吧。”
媽媽:“這個臭小子,又給我闖禍了,真是拿他沒辦法。”
在樓下,她看到仔仔的手里拿著一塊小石頭,而對面的車上有明顯的一道劃痕。
媽媽:“你怎么又闖禍了?”
仔仔:“我哪里闖禍了?”
媽媽:“你把人家的車劃了這么大的口子,還不算闖禍嗎?真是拿你沒辦法,你說你為什么要這么做?”
仔仔:“我在檢驗這輛車的質量,誰知道輕輕一碰就這樣了。”
媽媽:“檢查質量?你是滿意了,我又要有大麻煩了。”
媽媽看到車上留了車主的電話,就給車主打電話,先是給車主道歉,然后又讓車主前來解決問題。車主來了之后,媽媽為了表示歉意,給了車主300元錢作為賠償,車主倒是很通情達理,沒有多說什么,媽媽也長出了一口氣。但是,看到一旁的仔仔,媽媽真的是很無奈,這個孩子這么愛闖禍,可怎么辦才好啊。
專家解讀:
當孩子長到三四歲的時候,他們就再也不是那個乖乖的孩子了,他們總是會給爸爸、媽媽帶來各種各樣的麻煩。而大部分的家長則都會和案例中仔仔媽媽一樣,在兒子惹下麻煩的時候,充當孩子的“消防員”,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其實,這并不是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是一種縱容,縱容孩子逃避責任。一味縱容,孩子就不會害怕闖禍,因為每次闖禍之后家長都會幫自己解決,自己也不需要承擔什么,就會變得更加肆無忌憚,而家長幫助自己解決問題也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外向型的孩子充滿無限的活力,好動,冒失,這樣性格的孩子闖禍是難免的。孩子闖禍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關鍵是孩子闖禍之后應該怎么做,應該如何解決孩子闖禍的問題,減少孩子闖禍的概率,這才是家長們應該考慮的問題。那么,家長應該如何做呢?
在孩子闖禍的時候,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肯定要承擔一部分責任,但是只是一部分責任,并不是全部責任,該孩子承擔的還是盡量讓孩子來承擔。例如,案例中的仔仔,在劃破別人的車的時候,媽媽進行了賠償,但是賠償的錢財應該慢慢從仔仔的零花錢中扣除,讓仔仔承擔起賠償的責任,這樣仔仔也許會吸取教訓,不會再輕易去闖禍了。在孩子闖禍之后,家長們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自己闖的禍,自己要承擔責任,家長們可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但是主要責任仍然是要孩子自己承擔,做錯事情就要付出代價,而不是接受幾句批評那么簡單。
但是,家長們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時候,孩子闖禍可能是無心之舉,例如,他們在玩沙子時不小心將沙子弄到了小朋友的眼睛里,或者是玩游戲的時候不小心將小朋友碰倒,導致別的孩子受傷,這些都是在所難免的。這個時候,家長們不要總是埋怨孩子,而是要盡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時候,要告訴孩子下次要小心,玩耍可以,但是要注意安全。如果家長能夠給好動的孩子一個正確的引導,孩子好動的天性才能夠發揮得恰到好處,不會過分,也不會被埋沒。
給家長的話
孩子闖禍可能是無心之舉,也可能是有意為之,無論是哪一種原因,家長們應該保持冷靜,先將事情了解清楚,然后再決定怎樣去做。不要憤怒,急于制止孩子或者是指責孩子,也不要心疼,急著幫孩子解決問題。要正確引導孩子,使孩子認識到錯誤,勇于承擔起所犯錯誤的后果,從而減少闖禍,成長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上一篇:孩子的沉默,可能是無聲的抗議
下一篇:孩子高興贊同,父母也不能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