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疑天下父母心
不以自私之心對待孩子
父母心可愛,但也可疑
“可憐天下父母心”,寄托了多少期盼,多少還不了、還不完的父母之情。古往今來思親之文字,浩如煙海,而寸草春暉之情,道不盡為人子者之衷腸。但當今為人父母者,在為子女之謀中,是否有不近人意、處置失當之處呢?
讓子女成龍的心理可疑。計劃生育是國策,“只生一個”是當今國策的重中之重。俗話說:“一籠雞兒總有一只會叫的。”哪一只雞兒呢?于是乎,天下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偏頗之處頓時凸顯。尤其是經歷過困難時期,經歷過這樣那樣的“革命”或“運動”,上過山、下過鄉、扛過槍、經過商的一批父母,自視為被耽誤、延誤的那一代人,更是把希望過多的、不適當地寄托在子女身上,把溺愛不適當地傾注給子女,其效果著實可疑。自己不行逼子女,寄希望于子女來改善家庭處境,讓孩子來為自己報“一箭之仇”。這些心態,表現在富豪老板身上,也許就是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孩子去當公務員、走仕途;而相對窮困的公務員,則多鼓勵孩子去經商從商,指望有朝一日富從天降,了卻自己終生未成的“百萬富翁”之愿;一般的小民百姓則想,無論自己的孩子走仕途也好、從商也罷,只要能成為“人上人”,均符所愿。總之是望子成龍,甚至是逼子成龍。父母的苦心孤詣,有多少能為子女所理解?子女的成功與失敗,又維系著多少家庭的希望與失望甚至是絕望?
為子女包攬一生,甚至為子女存上大把鈔票更可疑。世上許多人,勞碌了一生,想著自己哪天終將死去,于是,總想在生時為子女存上十兩八兩金銀財寶,以使子女在自己“百年之后”也能長期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在這欲“包攬一切”的錯誤心態支配下,不僅害了自己,更害了兒女。其甚者,有到三四十歲了,尚不能自理自立,甘當“啃老一族”。民間很早就有句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國人大多熟知此語,但真能實踐者卻又甚少。先賢有言:子能,存錢何益?子無能,存錢又何益?此確為至理名言。更荒唐者莫過世間那些極個別的貪官污吏,最終不只害了國家、社會,害了自己,也害了自己的孩子。這種事例,世上多多,當以為戒。
養兒防老亦可疑。養育兒女是為人類、為社會作貢獻,是人類生生不息、繁衍至今的要訣,亦是做人的責任。若只是一股腦兒地想著養兒防老,不顯得太自私了么?實際上,養兒也防不了老。孩子年輕時,也許剛剛找到工作,錢本不多,卻要娶妻生子、要買房置業、要交朋結友、要應酬、溝通上下,需錢之處其實比老爸老媽還多。因此,盡管絕大多數兒孫是孝順的,只可惜,由于太多的原因,兒孫有時確實是“有孝順之心,無孝順之力”。那為人父母的,如一味要求兒女“奉獻”,說不準什么時候就會把孩子給逼急了:逼得親情喪失,反目成仇,甚至“鋌而走險”、“逼上梁山”,到那時候,豈不是后悔莫及?這就正如同《紅樓夢》開篇那首《好了歌》中唱的:“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此語雖過于偏激,但平心而論,說的也是實情。
父母奉獻于兒女,兒女奉獻于孫輩,人類因此生生不息。幾千年的文明史,其實就是這么過來的。在此,再次奉勸天下父母:癡心無須太過,應當注重正確的目標與方法。否則,“可憐天下父母心”真就變成“可疑天下父母心”了。
上一篇:《前不怕狼,后要怕虎》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吹牛要犯死罪》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