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找友不靠友
出門找朋友
朋友靠不住
靠朋友不如靠自己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是許多中國人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這句話頗有點幫會文化的痕跡,無怪乎從古以來,有些教派、會黨一類的民間組織(如距今還不很遠的“袍哥”大爺們)、跑碼頭賣藝的人,也都常常把它掛在嘴邊。“在家靠”與“出門靠”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依賴性強的一個側面,遇事總想找一個靠山。其實,在中國字中,造字者采取的是將靠由“告”和“非”組成,祖先們的本意,是否就是要告訴人們,“靠”是靠不住的,“靠”是不行的,也未可知。
國人之所以產生這種遇事找靠山的觀念,可能與西方基督教和東方佛教所宣傳的不同理念有關。在基督教教義中,人們都知道,“伊甸園”是美好的,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也同上帝一起在那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日子。不幸的是,亞當和夏娃誤信了蛇的話,經不住誘惑,偷食了“禁果”,違犯了“天條”,得罪了上帝。所以,不管那里有多么好,但上帝不再同意亞當和夏娃在那里居住,那里不是為人類提供的居住地方。而且,由于亞當、夏娃的不慎,禍及自己的子孫,造成每個人在生下來之前就有了罪(是謂“原罪”,當然生下來后也就活該“受罪”)。而在東方影響至深的佛教教義中,所宣傳的則是這樣的理念:某人只要虔誠拜菩薩,心誠則靈,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總會顯靈的。善惡終會有報,好心當然會有好報。所以,靠山、靠水,靠父母、靠兒女、靠“冒號”、靠民眾,這些觀念也就深深植入人們心中。所以,久而久之,這“靠”字也就成了口頭禪。《西游記》中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在去“西天”取經的過程中,若非如來佛祖、觀世音菩薩和諸路神佛援助,就不能數次逢兇化吉。所以,那廝的成功,最終還是離不開一個“靠”字——靠如來佛祖、觀世音菩薩的“英明領導”。
在家之“靠”自不待言。中國人至今尚時時處處為子女“包打天下”,以便老有所養,老有所靠。甚至一些貪官污吏,其犯罪的動基也只是“為子女謀”。出門之“靠”,則古已為甚。信陵君門客三千人,這三千人的生活“靠”的是信陵君;而信陵君有大事則“靠”這些門客,還是“雞鳴狗盜”之徒為其成就大事。豈止“靠”,“靠”而不優則怨:“無車彈鋏怨馮煖”,待到滿足了“靠”之欲望,于是為孟嘗君營造三窟,互有所“靠”而已。是故“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源遠流長,渾不知覺其非矣。
深而究之,“靠父母”和“靠朋友”其實助長了懶惰心理。在家有所倚,出門有所靠,何來努力奮進的動力?殷鑒不遠:清王朝的八旗子弟,生下來便有一份“俸祿”(放大了的“靠父母”),入仕途則好官好職易得(放大了的“靠朋友”),真個是在家有所倚,出門有所靠。結果如何?“八旗子弟”不是已經成了碌碌無為、無所事事的紈绔子弟的代名詞了么?當今富得流油的海灣諸國,據說其國民也是生下來便有一份豐厚的收入,若無高瞻遠矚之人為之振聾發聵,其國民前途恐亦堪憂。
為人父母者,倘一味為子女所“靠”,為子女的生活勞碌終生,為子女的學習、工作、前程、婚姻四處忍氣吞聲地四處求人,甘被號稱“啃老一族”的兒女“啃”,“包”完了兒女,再“包”子孫,豈有利于兒女之順利成長?豈有利于兒女之自立自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若有一日不能為子女所“靠”,或者“靠”而不能優,豈不又生怨謗?俗語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信哉斯言。為人子女者,當思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當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當歌“男兒當自強”,當為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自由人,萬勿事事存一“靠”之念頭,須知“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這個希望,不僅是國家、事業的希望,也是父母家庭的希望啊!
作為管理者,倘一味宣稱自己可“靠”,讓下屬、百姓都來“靠”,往往會惹火燒身,自找麻煩。但如不讓他們“靠”,大家便會不高興,不滿意,不答應。其實古人也有聰明的。史載,白居易為杭州刺史時,適逢浙東天災,他便動用賑災糧銀募災民疏浚西湖,興修水利——為此他險些惹來大禍,有關部門彈劾他大災之年擅興土木。其實他這招確為以工代賑的高招:其一,收整治環境、興利除弊之功;其二,取賑濟災民之效;其三最重要,如他所言,矯正了災民盲目依賴救濟的心態。換言之,作為管理者也不能被盲目地“靠”,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均需付出艱辛的勞動和智慧。
愿更多的國人拋棄時時事事尋“靠”朋友的觀念,愿更多的國人拋棄被“靠”的優越感、自豪感。“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國際歌》唱得多么好啊!
上一篇:《再難也得做人》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前不怕狼,后要怕虎》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