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藏在身體的何處?
那么這個人們失落已久的“內心”,究竟是藏在身體的何處呢?它應該有個位置嗎?《楞嚴經》卷一中說“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倍灿胁簧俚墓攀ハ荣t曾說過“道心四大周流無所不在”,這樣看來心好像是無所不在的,是沒有位置的,這是古圣先賢的共識,因此,你會質疑,為什么你卻說心是有一個位置的呢?
是的,這兩句話當然是非常正確的,但也正因為對于這兩句話的片面誤解,成為了今日大家遲遲無法尋覓到我們的“內心”的主要原因。為什么我說這是個誤解呢?因為這兩句“心無所不在”的話,指的是已經解脫所有“煩惱掛礙”的“道心”,而不是指正在戴著煩惱枷鎖的“人心”!
悟透這“道心”的覺者,不論外境發生什么變化,或身中升起什么感受,對他們來說,總是未曾分別、未曾取舍,總是平等無二,不僅外面發生的事掛礙不了他,身中發生的感受也掛礙不了他,就連“內心”這一方寸之內的起伏動蕩也了無意義,也掛礙不了他!“身內”沒有能掛礙他的,“身外”沒有能掛礙他的,就連“心中”的發生也沒有能掛礙他的。
這“道心”不受任何內外位置的動蕩所控制,再也沒有什么動蕩能掛礙得了它,它已無所不自在了。因此佛法說,一個解脫者的“道心”應該是“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的。意思是里面沒有掛礙、外面沒有掛礙、心中也沒有掛礙,處處有真覺,無處不自在,任何地方都沒有一絲一毫的執著存在。因此“道心無所不在”這句話當然是非常正確的,也是我們終其一生所應追求的目標。
然而這句話用來形容正在被煩惱痛苦所束縛的人們也適合嗎?不適合的!因為大家的心是執著的人心。大家一想到公司的不如意,內心便掛礙著公司;想到家庭的不如意,內心便掛礙著家庭;想到某個可恨或可愛的人,內心便掛礙著那個人;身中有好的感受或壞的感受升起,內心便起了貪嗔;尤其是內心一感受到起伏動蕩,更是讓他久久不能自已!
也就是說,大家的人心是“既執著內,又執著外,也執著心中,俱有所在,一切有著”的!因此,那煩惱掛礙的人心,并不適合“道心四大周流無所不在”,及“一切無著,俱無所在”這樣的句子。
若把我們這究竟解脫的句子,強加在初學飛相掃心的人身上,這就像我們用“武術的最高境界是沒有招式的”這樣的話,去取笑一個正在勤練招式的學武者一樣不適合。說這句話看起來好像很內行,但其實在真正內行人眼中,正足以暴露說話者的一無所知!然而長久以來,疏于觀察者,或是高談闊論者,總是助長這種張冠李戴的情況不斷發生,無怪乎“修心”這件事說似簡單,其實早已被混淆得比登上月球還要難了!
上一篇:入定
下一篇:割不正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