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似女兒的好兒媳
呂秀英:侍奉婆婆,撫育兒女,是我的分內事。
呂秀英,金鳳區磚渠村10隊村民。結婚40年來,她通情達理、持家有道、尊敬長輩、愛護晚輩、團結鄰里、家庭和睦的事廣為鄰里所稱道,她用家庭婦女特有的勤勞、善良、純樸,全身心地讓這個家庭始終保持著一種祥和的氣氛。
今年六十一歲的呂秀英,是金鳳區黃河東路街道辦事處磚渠村十隊的一名普通回族婦女,生活在一個四世同堂的十一口之家。在磚渠村提起呂秀英,無人不知,無人不贊。她通情達理,持家有道,尊敬長輩,團結鄰里。用婦女特有的勤勞、善良、純樸,讓這個家庭始終保持著一種祥和的氣氛。
從1972年帶著女孩子的純真走進這個家庭,四十多年來,呂秀英與丈夫金俊杰互敬互愛,默默地為這個家奉獻著……今年八十歲高齡的馬素俠老人是呂秀英的婆婆。雖然經過歲月的洗禮滿頭銀發,但是在呂秀英的悉心照顧下顯得精神煥發。她逢人就夸兒媳婦是天下最好的媳婦,不是女兒勝似女兒。面對婆婆的稱贊,她淡淡地說:“我只是在盡兒媳的責任。”1986年夏天,婆婆無故昏迷不醒,隨即被送到自治區人民醫院,經專家會診后確診已無法救治,他們只好把老人接回家里。俗話說,病急亂尋醫。二人不愿意就這樣放棄。于是,呂秀英和丈夫四處求醫問藥,不論刮風下雨,只要打聽到一點治病的信息,就立即前往。與此同時,呂秀英堅持每天為婆婆擦洗身體、梳頭、捶背,誠孝感動天地,昏迷四十多天后,老人終于蘇醒過來。為了讓婆婆早日康復,呂秀英無論每天下地干活多累,進門的第一件事都是給婆婆喂水,扶著婆婆練習走路。經過她的悉心照料,婆婆很快恢復。為照顧婆婆,她很少回娘家,偶爾去一趟,也是來去匆匆,每次看著老母親戀戀不舍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愧疚萬分。婆婆有支氣管疾病,每到冬天就不好過,為使婆婆不犯病,每年一入秋,她就彈一床松軟的棉被給婆婆用。冬天外出干活時,總是把飯菜盛好溫在爐子上,讓婆婆什么時候起來都能吃到熱騰騰的飯菜。婆婆愛干凈,她總是把婆婆的衣服被褥洗得干干凈凈。四十多年來,老人無論小疾大病,呂秀英總是陪在身邊。鄰居說她有福氣,她說:“都是兒媳婦照顧得好。有好兒不如有個好兒媳婦,我家秀英待我比親閨女還親。”
呂秀英做了四十年的媳婦,如今又做了二十年的婆婆。小兒媳楊建萍說:“我們和大哥大嫂都早出晚歸,孩子們只能留給婆婆來照看,婆婆還要伺候奶奶,從無怨言。有時我們回來想搭把手,她總是說我們上班很累,多休息休息。”
沒上過幾天學的呂秀英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言傳不如身教。兒子從小到大,她沒有過多的嘮叨,也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去影響他們。在她的影響下,孩子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大放異彩。
在婆婆的眼里,呂秀英是個好媳婦;在兒媳們的眼里,呂秀英是個好婆婆;在鄰居們的眼里,呂秀英是個熱心人;在村民的眼里,呂秀英是個孝心獻給長輩的模范;在許多人眼里,呂秀英又是個“我身邊的文明之星”……而呂秀英卻說,侍奉婆婆,撫育兒女,是我的分內事。如此說便如此做了,她用四十年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她的孝道,展現了一個農村婦女尊老愛幼、純樸真誠的博大情懷,塑造了一個農村媳婦博愛、仁慈、善良的光輝形象。
上一篇:《相依相伴行》優秀家風賞析
下一篇:《言傳身教,傳承孝道》優秀家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