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靜如水,人淡如菊
世事紛亂,潮起潮落,生活把歲月刻在人的臉上,社會將人柔軟的心磨礪得渾圓。這種渾圓讓心不再有絢麗的光澤,卻讓心不張揚、不喧囂,歸于寧靜。
靜,豐富而不膚淺、恬淡而不聒噪、理性而不盲從。擁有了這樣的靜,人就可以在潮起潮落的人生舞臺上“采菊東籬”、“擊節而歌”;擁有了這樣的靜,人就可以“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擁有了這樣的靜,人就可以“平淡對待得失,冷眼看盡繁華;暢達時不張狂,挫折時不消沉”;擁有了這樣的靜,人就可以在生活中擊破紛擾,洞察世事,謝絕繁華,回歸簡樸,達到“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心靜如水”的境界。
老子說:“萬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意思是說,根是萬物生命的來源,回歸根才是靜,能靜才是回歸了生命。這講的就是靜的重要。可是,很多人常常忘記了靜,反而盡量用動去消耗自己。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其內涵是說,人對于生活不要過分奢求,要安于寧靜,清簡一些,自然一些;盡可能排除心中的雜念,這樣,心就會樂觀,情緒也會昂揚向上。
淡泊明志,世間達者皆有之:豪士之于滔滔逝水,吟出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隱士之于失意世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義士之于冰冷屠刀,“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智者之于聲色利誘,“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至遠”;仁者之于浩浩天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諸葛孔明堪稱淡泊寧靜的典范,未拜相時他躬耕南陽,心憂天下。他不浮躁,在清風明月中讀史,在竹林泉石旁對弈,白日觀風云變幻,夜晚察星斗轉移,不問名利,不求聞達。后來,他官至蜀國丞相,仍淡泊明志,矢志不渝,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身后未留下一分私財,留下的卻是千古流芳的精神,以及那一句時時告誡后人的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也深諳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精髓。他一生命途多舛,受排擠、遭誣陷、入牢獄、屢遭貶謫。但他總能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守護心的寧靜、圓通,讓自己不受外物影響。人格上的自信、從容,使他在名、利、物上分外曠達、超然。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學精華,他的著作中包含著其極為獨到的精深見解。從蘇東坡的許多傳世名作來看,很多是他在淡泊寧靜中心靈的一次次感慨和吶喊。與其說是坎坷的經歷造就了大文學家蘇東坡,不如說是蘇東坡在淡泊寧靜的思考中鑄造了他一生名垂青史的輝煌。
李白有詩:“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其中頗含有淡泊與寧靜的意境。
賈島詩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片寧靜中敲門聲久久回蕩,更是平添了不盡的韻味。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千古名句說明了一個真理:在紛繁復雜的塵世間,能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寧靜,實在是一種享受。因為這是一種飽含永恒的寧靜,令人神往。
然而太多的時候,人們無法排遣內心的煩躁,煩心的瑣事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攪擾著他們的心,令他們苦悶。所以,人要養成淡泊寧靜的心,讓寧靜滋潤心田,平撫燥熱;讓寧靜帶來陽光,無論在多么黑暗的夜色中,心底都有一抹亮光。
人生在世,人不免被各種誘惑所吸引:名利、金錢、美色、地位等等。人只有淡泊寧靜,才能洞察凡塵,只有清心內斂,才能高瞻遠矚。
所以,淡泊是一種品德修養,是為人質樸、超逸、恬淡的涵養,淡泊的人不會因寵愛而忘形,因失落而悵然,因富貴而驕縱,因清貧而自慚。因為淡泊,人不會困于喧囂的市井,也不會被流言蜚語擾亂心智。人因為心中無塵雜,志向才能明晰和堅定,人才不會被貪念侵蝕,不會被虛榮蒙蔽。
淡泊寧靜之中,蘊含著和諧、積極的心態。江水澄澈千里,在平淡中執著地奔流;群山巍峨千年,在靜默中恒久地佇立。大自然將寧靜的境界展現給人們,不論日夜更迭,季節流轉,永遠如同清泉流淌,松濤起伏,一切在淡然之中,一切在平靜之下。
人若沒有過分的欲望和雜念,一切就會是和諧美好、生生不息的。這是一種智慧,一種大智慧。一個人如果能悟到淡泊寧靜的真諦,就不會被生活“逼迫”,不會因人事而筋疲力竭,而是拋下超重的負荷,打開心靈的窗戶,突破失意的包圍,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心態坦然面對生活,讓灑脫歇息在自己心靈沒有雜質的芳草地上,讓心永遠葆有充實、輕松的寧靜。
上一篇:心太滿則太累
下一篇:換種思路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