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占有
在很早以前就讀過以“存在還是占有”為主題的書,為這一命題所深深吸引。
人們在世間生活,總是希望占有很多東西,占有得越多越好。要很多很多的錢,很多很多的權,很多很多的名,多到用不完的衣服、食物、房子和車子。看有個香港影星有8輛豪車,每天換著開,一禮拜都輪不完,有這個必要嗎?真的很有趣嗎?不就是代個步嗎?
中國人被世界橫向比較時評為最看重物質的人,令人汗顏。我想原因大約有以下幾種:
原因之一是我們曾經過于貧窮。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走下坡路,這個地位的下降既是相對的,又是絕對的。相對地看,西方由于工業革命而蒸蒸日上,我們由于是個科技落后的農業國而地位相對下降。絕對地看,由于外族入侵、戰敗賠款、國內戰亂,搞到了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地步。解放后,由于國家很窮,又缺乏集體經濟的經驗,不得不實行供給制、配給制,糧票和各類副食品票證一直實行到20世紀80年代末。總之,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過是剛剛達到溫飽線。人們在未達溫飽線的時候,當然要看重物質,根本無暇顧及其他,總要先吃飽飯嘛。
原因之二是沒有宗教信仰。中國人大多數是無神論者,而無神論對人生的看法就是只有現世沒有來世的,人死如燈滅,人所擁有的只有今生今世,再無其他。而世俗的生活就是吃喝拉撒睡,很俗,很物質。中國有很多俗話都非常令人震驚,比如“好死不如賴活”,公然鼓吹茍活,人不會為什么事情獻身,更不會為精神方面的事情如理想獻身,因為知道活著就是一切,死了什么也沒了。歷史上雖然也有舍生取義的人,但他們是少數,多數人大多是像蟲子一樣活著,看重的只是物質生活。
原因之三是社會分層標準稀少,只有富貴兩項。要成為社會的杰出人士,非富即貴,沒有其他可以進入上層的途徑,就連藝術家的好壞高下也要用是否在商業上獲得成功作為標準,社會心理會認為,賺不到大錢的就不是好藝術。結果就沒有為純文學純藝術留下多少空間,如果要想搞純文學純藝術的,就要下定當烈士的決心,很可能窮困潦倒,不知所終。所以大家都顯得很物質,不敢追求純精神。
把存在這個價值拿出來與占有這個價值相對立,就是要提醒人們,只關注占有,不關注存在,是人生目標的錯位。因為很多人的一生只是占有了很多東西,卻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存在。
上一篇:大愛小愛最好兼備
下一篇:安逸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