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拖延時鐘:
主客觀時間意識
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清晨鬧鐘將你從睡夢中喚醒,想著該起床上班了,同時又留戀著被窩的溫暖,一邊不斷地對自己說該起床了,一邊又不斷地給自己找借口“再躺一會兒”,于是又躺了5分鐘,甚至10分鐘……可能當天你只是錯過了班車。而對于整個人生,也許,你已不知不覺地錯過了騰飛的快車。
你知道現在幾點嗎?現代人把時間分為“客觀時間”與“主觀時間”。“客觀時間”是由鐘表和日歷來衡量的,它是不可更改的,可預知的。比如,我們知道每年都會有5月1日;電影在8點開場,如果你沒到那里,你就錯過了開頭。
相反地,我們對時間的流逝都有自己獨特的感覺,而這是不可量化的,也無從比較,這就是“主觀時間”,它是我們對于鐘表之外的時間的經驗。例如,當你在做一些喜歡的事情時,無論是在互聯網上沖浪還是賴床不起,時間都過得令人無法置信的快。但是當你在焦急地等待一個回電,或者在做一項你不喜歡的任務時,一分鐘感覺上卻像一個小時那么長。
“事件時間”是主觀時間的一個變體,它指的是圍繞著一件事情的發生、發展而定位你的時間感。當你想“整理這些材料之后我要去參加一個會議”的時候,你使用的就是事件時間,類似的例子還有“我洗完衣服之后馬上要去做飯”或者“吃完晚飯后我要去散步”。
將我們個人的主觀時間(當我們專注于某件事情的時候,它就是事件時間)跟具有不可動搖性的鐘表時間這兩種時間整合到一起,對多數人來說真是一個挑戰。如果我們可以將它們進行無縫連接,我們就不會因沉浸于某件事情中,而耽擱別的事情。因為,我們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該離開,為準時赴約而適時動身出發,而不會在妥協中失去誠信。
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的嚴重沖突中,與那些能夠在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之間自由而流暢地出入的人不同,他們一直在其間掙扎。有些人在做事情時,開始似乎一切進展順利,但是因為突然之間發現時間不夠而暈頭轉向。對于時間的主觀感受是構成自我認同感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一個人的文化和家庭背景,以及個人心理息息相關。
能夠將客觀時間與主觀時間完美對接的人,哪怕是在做一個周期較長的工程時,雖然最后期限還遙遙無期,也感受不到一點壓力,但他還是會按時開始工作。而拖延的人卻常常輕視未來。
輕視未來會給現在制造麻煩。行為經濟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都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當一件事的完成期限時間設定在很遠的將來,那么它就會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從而使這件事看上去沒有它實際上那么重要。相反地,一些時間很近的目標則感覺上更為清晰而緊迫。因此,即便現有的目標沒有長期的目標那么重要,人們往往會急于去做即時的事情,而不做對未來很重要的事情。這就是拖延對人的影響會這么大的原因。
拒絕接受鐘表時間,堅持遵行自己的主觀時間會讓你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也因而造成了你的拖延和延遲。按照自己的時間表以自己的方式做事情,感覺可以不顧后果而掌控時間,這樣做勢必會造成拖延,而拖延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給了你一種全知全能的幻覺:你可以掌控時間、掌控他人、掌控現實。
全知全能不過是我們的一種幻想,當我們遭遇到挫折,而利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又無法解決時,我們就慢慢開始承認我們的局限性。因此,我們要做一個有自制力的人,在客觀時間與主觀時間之間自由出入。
上一篇:牛奶的方盒,可樂的圓瓶:額外存儲成本的抵消
下一篇:生理期易沖動購物:難以克制的購物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