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素為禮儀之邦,禮儀猶如細胞,滲透至整個社會的肌體,無論國家典制、平民交往還是個人的修身,處處發(fā)散著禮儀溫暖而迷人的味道。《中庸》稱“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可見禮數(shù)之多。而《周禮》則將紛繁之禮、復雜之儀分為五大類,即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
吉禮即祭天、祭地、祭祖宗時所行之禮;兇禮指操辦喪事、賑災時所行之禮;軍禮指發(fā)動戰(zhàn)爭、集結(jié)軍隊、宣布出征時所行之禮;賓禮則是中央政府招待各路諸侯以及地方諸侯之間相互交往時所用之禮;嘉禮則指結(jié)婚、成年、祝壽時所行之禮。
上述五禮,經(jīng)歷代傳承,日臻成熟,但也出現(xiàn)了儀禮規(guī)范過于繁雜、形式主義日益嚴重等現(xiàn)實問題。及至宋代,才將其有所簡化,合并為冠、婚、喪、祭四禮,涵蓋人一生的幾大必經(jīng)階段。
中國禮制精神本質(zhì)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人際交往中,強調(diào)低調(diào)示人,內(nèi)斂待人,欽重他人,以期贏得對方同等的禮遇。“若要好,大敬小”,越是地位崇高、威望深重者越要放軟身段,由衷地善待他人。尊人之禮并非簡單作秀,或是禮節(jié)性表示,而是發(fā)自肺腑地敬重他人,否則厚重的禮節(jié)就變成了淺薄的客套,背離了傳統(tǒng)的禮儀標準。
許多傳統(tǒng)禮俗發(fā)展至今,雖然有些已經(jīng)斷檔失傳,現(xiàn)存之禮也被貼上了鮮明的時代標簽,但從不少仍然通行的禮儀中依舊能夠找到歷史的影子。所以,古禮未必一概落伍,新禮也不一定生機長存,關鍵在于在發(fā)展中繼承,在繼承中完善。以下幾種傳統(tǒng)禮儀都是經(jīng)過時光檢驗的,其中的優(yōu)秀因子仍然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
1 .行走之禮
三人行,不僅必有我?guī)煟€必有我禮。傳統(tǒng)的行走之禮是行“趨禮”,即地位低者在地位高者面前走過時,務必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姿態(tài)對尊者表示敬意。傳統(tǒng)行走禮儀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之規(guī),也就是說,走路不能走在路中間,應該靠右邊行走;站立時不能站在大門中間。
2.見面之禮
與不同身份者相見,傳統(tǒng)禮儀講求看人行禮。比如一般性招呼,僅行拱手禮即可。拱手禮是最常用見面禮儀,姿勢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nèi),左手握于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此為基本層面禮儀。如果到他人府上做客,進門后與落座前,主賓要相互行禮謙讓,此禮為作揖之禮,稱作“揖讓”。作揖的姿勢同樣是雙手抱拳,先抬起再垂下,同時低頭示意,上身略向前傾。直至今天,作揖之禮仍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除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托人辦事等情況下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者向身份低者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tǒng)禮儀中,對至尊者還有跪拜之禮,即雙膝著地,額頭有節(jié)奏地觸地叩拜,也就是常說的“叩首”。如今跪拜之禮只能在老派人家的除夕之夜和大婚場面上見到,而現(xiàn)代人的交往見面禮一般均以握手替代了。
3.入座之禮
座次是社會秩序的表象之一,是當局者身份的象征之一,古今中外莫不對此有著明確而嚴格的界定。坐席之上彰顯著主、次、尊、卑,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中國傳統(tǒng)禮儀規(guī)定,室內(nèi)座次東向為尊,即貴客坐于西席之上,主人一般坐于東席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位置,也就是北席。陪酒者和晚輩、隨員一般居于北向位置,也就是南席。入座的規(guī)矩是用餐時身體盡量靠近桌案,用餐后身體盡量靠向椅背,也就是“虛坐盡后,食坐盡前”。這種坐法一箭雙雕,一方面要求就餐前坐得比尊者靠后以示謙恭;另一方面又要求進餐時盡量坐得靠前接近桌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臟坐席。無論坐于何處,當貴客光臨時,一般情況下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中國的入座之禮經(jīng)歷了幾次演變,漢代至南北朝時期流行分為主客位的分餐制,主人居北邊上座,客人分坐左右兩側(cè),并均有自己獨立的餐案和餐具;隋唐時期開始出現(xiàn)長條方桌,取消了單獨餐案,但每人仍有專用餐具;到了清代,已經(jīng)普遍使用圓桌,并沿用至今。
4.待客之禮
中國傳統(tǒng)禮儀中的招待客人,大到迎候恭送,小到餐具擺放,有著一整套中規(guī)中矩的流程,《周禮》《儀禮》與《禮記》中均有明細條文——
安排筵席時,菜品放置位置必須遵循固定法則。一般說來,帶骨之肉要放在凈肉左邊,飯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放在右方;膾炙等肉食放在稍外處,調(diào)味品放在面前位置;酒漿也要放在近旁,蔥末之類可放遠一點。如果回答客人提問,一定將臉略側(cè)一邊,以免呼氣和唾星濺至盤中或客人臉上。端上整尾烹魚時,務將魚尾指向客人,因為鮮魚尾部最易脫刺;但干魚卻恰好相反,要將魚頭指向客人,因為干魚頭部更易剝離;冬季時,魚腹肥美,擺放時應將魚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季時背鰭部肉厚,所以擺放時應將魚背向右。
主客共餐是待客之道。陪同長者飲酒時,須起立離開座席面向長者拜而受之。待長者表示不必如此后,少者方可返還入座而飲。如長者舉杯一飲未盡,少者不得先將酒喝光。
面對年長位尊者時,少者還要先吃幾口飯,謂之“嘗飯”,但不能盡飽,而要等尊者用畢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飯時,最佳狀態(tài)是小口快咽,以備隨時回復長者問話。
大凡熟食,少者必先品嘗第一口。如是水果類,則必讓尊者先食,少者不準搶先。古人喜生食,遇尊者賜與桃、棗、李等水果,吃剩的果核絕對不能隨地扔掉,而須懷而歸之,否則將被視為極不尊重之舉。
5.飲食之禮
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理念催生出來的飲食文化,給了歷代重禮人士以無窮的想象空間。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之說,聚餐暢飲成為一個絕佳的社交平臺,上演著一幕幕或喜或悲的禮儀大劇。僅從迎送有別的稱呼上,就不難了解傳統(tǒng)飲食禮儀的豐富。迎賓宴飲稱“接風”、“洗塵”,送客宴席稱“餞行”,乃至“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的規(guī)矩,無不是飲食禮儀的外化之物。席上飲酒規(guī)矩多多,主要包括:客人須待主人舉杯勸飲后方可飲酒,即“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要表達謝意,可在席間舉杯向主人回敬。夾菜也是如此,須先由主人執(zhí)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即“與人共食,慎莫先嘗”。此外,古時還有一系列的進食規(guī)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與人共餐,不可吃得過飽)、“共飯不澤手”(指同器食飯,不可用手)、“毋投骨于狗”等,以確保營造和諧、文明的用餐氛圍。
6.拜賀慶吊之禮
中國自古注重人情,親朋鄰里相親相近,共享共榮,迎來送往之事貫穿全年,特別是節(jié)慶、吉日,更是走動頻繁,于是,在拜賀慶吊方面,產(chǎn)生了不少儀禮俗規(guī)。拜賀之禮一般行于節(jié)慶期間,是晚輩或地位低者向尊長的禮敬。行拜賀禮時,態(tài)度必須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將賀禮奉上。慶吊之禮,主要行于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人生重大事件中。比如,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之禮務求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朋上門恭賀,饋贈營養(yǎng)食品與幼兒用品。孩子長大成人后要行成年之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tǒng)禮儀中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時行加冠之禮,將獲一個新的名號,表示其正式取得結(jié)婚生子、承擔責任的資格。女子1 5歲時行綰發(fā)加笄禮,表示已到出嫁年齡,可以女大當婚。現(xiàn)代社會將成人禮年齡定于1 8 周歲,學校統(tǒng)一舉行集體成人宣誓儀式,強調(diào)擔負起應盡的家庭和社會責任。婚嫁是人生重要節(jié)點,傳統(tǒng)禮儀將其分為六道程序,即“周公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到了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婚禮高潮在于親迎,也就是新郎親赴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后進入洞房,行結(jié)發(fā)之禮與合巹之禮。壽誕禮一般在40歲后才有資格舉行(當今社會,公民壽命大幅度延長,一般多掌握在60歲時開始慶祝大壽)。人生的告別儀禮是喪禮,中國人歷來重視送亡,將壽終正寢的高齡人士去世看做白喜事,親朋前來吊唁,奉上挽聯(lián)、挽幛或禮品、禮金。
上一篇:月餅之圓寓何意
下一篇:服務員送的小零碎干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