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絕了太多次,承受力就練出來了
毫無疑問,被人拒絕心里是很難受的,那種滋味幾乎每個人都體驗過。把焦慮緊張苦澀沮喪尷尬憤怒自憐自艾的味道嘗了個遍,還沒有任何結果,這實在不是多么愉快的體驗。于是我們的自我保護機制馬上開啟,告誡自己以后盡可能少干這種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
但是,被拒絕真的就毫無疑義嗎?那可未必。
一棵蒲公英開了10朵花,結了10把小傘,假設每朵小傘上有100棵種子,如果每棵種子都能順利落地生根長大,這個世界上早就遍地黃花了吧?
事實你知道的,樹木拒絕它,小溪拒絕它,巖石拒絕它,小動物的身上也拒絕它扎根,只有肥沃的土壤肯接納它。那些被拒絕的小種子,是它自身有問題嗎?顯然不是,只是那個環境真的不適合它,即便接受了它,也同樣不會有好結果。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被拒絕這個結果可能由諸多原因造成,請不要自動自覺歸因在自己身上,那不總是你的錯。
另一方面,那些被拒絕的小種子這一生就毫無疑義么,也不是的。如果沒有它們的被拒絕,它的兄弟姐妹就不知道那些地方是不該去的,也就不能找到更合適的居所。
如果你是一棵蒲公英,會因為很多種子被拒絕就不再讓它們到處飄散么?顯然你也不會,因為你知道只有多次嘗試,大范圍嘗試,才可能成功那么一次兩次。這是自然界的法則。
身而為人,道理也一樣。我們的欲望、點子也總是在被拒絕很多次以后,才有一些得以存活。所以,成功往往屬于那些不斷撒播種子的“橡皮人”,而不是臉皮超薄的“玻璃心”。
你說女神都被癩皮狗追走了,好職位都被油嘴滑舌的小人得到了,總之好白菜都被豬拱了。那么為什么聰明正直英俊瀟灑的你一無所獲呢?
因為女神一拒絕你就退縮了,上司一皺眉你就不肯再說話了,你的自尊心太強面子太重要,所以失去了大部分韌性與彈性,而那些“牛皮糖”就不一樣了,他們不達目的不罷休,他們最終也就得償所愿,留下你憤憤不平。
怪我咯?你當然只能怪自己。
害怕被拒絕和害怕失敗有很多共同點,也有一個最大的不同,“被拒絕”一定不是一個人的事,要跟人打交道,不僅要咽下失敗的滋味,還要面臨另一個人心里可能有的不屑輕蔑,以及自己當面被拒絕的尷尬,所以從心理壓力上來講,也許更難。
也正因為這樣吧,有朋友會這樣跟我說:“哪怕讓我三天三夜寫出來的程序特別不好用,需要重新寫,我也不愿意打電話約一位朋友吃飯卻被拒絕。”
這種心理我可以理解,但不能認可。和害怕失敗一樣,如果因為害怕被拒絕而主動拒絕某些人、某些事,必然會失去很多機會,也失去了讓人生更加豐富、更加精彩、更值得回味的可能性。未來的某一天,回味往事時,一定會有遺憾的吧。
可是,你是否想過自己為什么會害怕被拒絕,它又是不是真的和洪水猛獸烈火劇毒一樣必須離得越遠越好?
因為烈火猛獸能傷害到我們,所以恐懼可以幫我們遠離它,進而保護我們。拒絕也一樣,只是它帶給我們的不是身體創傷,而是心理創傷。被拒絕之后產生的無助感、屈辱感、恐懼感,讓你不想再要接近它。然而,和身體創傷不同,這種心理創傷的程度有大有小,而且不是必然的。
小時候我的各種要求經常被父母拒絕,我并沒有受到傷害,反正我什么都想要,無一例外被拒絕,不買就不買唄,我也習慣了。然而上了小學以后,當我在講臺上邀請一位同學上來和我做搭檔卻遭到拒絕以后,我年幼的心靈受傷了,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拒絕,是我的難以承受之重。
從此以后,我拒絕一切可能讓自己被當眾拒絕的場景,我也開始害怕被拒絕。一方面,這逼著我嚴格要求自己,盡可能所有事自己搞定。另一方面,我變得孤僻敏感,并且高傲,我要用冷傲掩飾自己的怯懦恐懼。
像我這樣害怕被拒絕的人,往往是因為心思敏感細膩,而且沒有安全感。一旦曾被刺痛,就像含羞草一樣馬上縮回去,并且把一大類事件與人群列入黑名單,不再觸碰,于是他們的世界看起來很安全,但也很狹窄。這不是我要的人生。
原本這個世界上的東西就不是你想要就能得到的,不是嗎?
接下來的日子,我讀了很多心理學與社會學書籍,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最終發現,不管是心理學理論還是各種認知療法或雞湯都無法讓我解開心結,我打算換個思路。為什么小時候我不怕爸媽拒絕?因為相信他們沒有惡意,我的自尊沒有受傷,以及我習慣了。
那些在我們看來“厚臉皮”的人,他們對拒絕的敏感度比較低,那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真的沒心沒肝、沒臉沒皮,更可能是因為他們被拒絕的次數多了,所以有了某種麻痹感,也就不容易被刺痛,于是就更容易把拒絕丟在一邊,繼續提要求,一副勇往直前的大無畏模樣。
我要把自己這個拒絕敏感體變得不敏感,那就要多受刺激。
好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開始主動尋找被拒絕。比如主動跟女神表白,給一家高不可攀的企業投去簡歷,邀請死宅的朋友周末郊游,在地鐵站請陌生人給我換零錢……
這個過程一言難盡,被拒絕的滋味還如我記憶中那么苦澀,但是由于我把它當作一種挑戰、一件別人委托我的任務去完成,剝離出了大部分個人情緒,果然要好接受一些。
反正我并不是真的很想要那個結果,反正我做好了被拒絕的心理準備,反正我一次次被拒絕了也沒什么損失。漸漸地,我真的不再那么敏感,能更坦然面對拒絕了。
這是一種笨方法,但管用。如果你也有類似煩惱,不妨試試看。
上一篇:愛讓生活更美好
下一篇:不做辦公室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