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放下追求以外的東西
古時候,有個老翁無兒無女,和妻子過著貧困卻快樂的生活。這一天,老翁出門撿到了一袋金子,老翁誠實。跑到衙門交給捕快,縣官知道這件事后,對老翁說:“衙門會貼一個告示,如果三個月內有人來領取,錢就歸失主;如果三個月還沒人領取,錢就歸你。”
一晃過了三個月,無人來領取這袋金子,老翁就成了這袋金子的主人。他一下子成了一個富翁,在城南買了一所大宅,又買了很多富麗堂皇的玉器裝飾屋子。他的妻子苦盡甘來,也穿上了綾羅綢緞。沒想到不到一個月,宅子失火,燒成了一片瓦礫,老翁又變成了窮人。
鄰居們都以為老夫妻一定會哭天搶地,相約去安慰他們。沒想到老夫妻很痛快地搬回到原來住的土屋,依舊說說笑笑。鄰居們好奇地問:“你們怎么這么高興?”老翁說:“那筆金子本來就不是我的,我偶然得到,享受了一個月,已經是上天眷顧。現在我們回到原來的生活,也沒有任何損失,我為什么要為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難過?”
富有的生活一向為人們向往,天上掉下來的一大筆錢讓故事中的老人成為幸運兒。可惜幸運的時間不長,面對失去,老人的態度達觀而自在:那東西不屬于我,我為什么難過?老人的這段經歷可以算得上是大起大落,豁達的心態,清醒的頭腦,就是我們常說的“明智”。
什么是明智?對待生活,過分看重和追求那些多余的東西,是不智。對生活有一定要求,卻不把這要求當作生活的全部。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東西往往很簡單,就像農夫要有田地,漁夫要有漁船,不論人生如何起落,只要有這些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一種幸福——能夠滿足于簡單,就是明智。
明智的人能夠抓住最本質、最關鍵的事,并把它們作為生活的基點。所以,他們不易被外部環境迷惑,也不會在人聲鼎沸中迷失自我。他們最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最知道如何保持心靈的平靜,他們簡單而有頭腦,不會常常為瑣事煩惱,也不會被外物迷惑。明智者不惑,不惑者看淡得失,這是一種大胸襟,我們應在實際生活中以此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修為。
古時候,有一個官差去外地辦事。半路上,他不幸丟了自己的馬匹,只能徒步行走。
第三天,前方出現一條大河,官差暗自叫苦,但他急中生智,在附近村民那里借了一柄斧頭,砍伐了一些樹木扎成木筏,成功地渡過大河。
前方是一座大山,官差害怕山那邊仍然是河,就把木筏扛在肩膀上。山上的禪師問他:“這位施主,你為何要扛著木筏登山?不覺得累嗎?”
官差說了自己的理由,禪師大笑說:“施主,老衲是化外之人,原不應多嘴,但萬事隨緣而作,登山者要盡量減輕負重,渡河者才需要舟楫,這才是成事的道理。”
“那你說,前邊再有大河怎么辦?”官差問。
“前邊若有河,可以再想渡河之法,你背著木筏登山,豈不更加耽誤時間?不智,不智。”
這個故事里的官差把木筏當作自己行路的依靠,認為有木筏在,碰到河流就不必費事。事實上他費了更多的力氣,這木筏卻不知道還有沒有價值。這就是一種不明智的做法,事情的關鍵在于用最好的方法到達目的地,需要的是雙腳和頭腦,而不是苦工。如果被自己的偏見迷惑,很容易把一次本來可以更輕松的旅程,變成一場苦役。
我們常常覺得生活中需要一個憑依,這憑依有時是金錢,有時是地位,有時是才華……如果少了這種憑依,我們就會覺得不安全、不完整,能力無法發揮。其實,唯一能夠當作憑依的是我們的心靈,當這顆心是明智的、平靜的,它便能讓人通曉事理。當這顆心是迷惑的、糾結的,才會把其他事物錯認為憑依,結果只是讓我們的生活多了一個拐杖,雖然讓我們走路更加方便,但是太過依賴,卻會變成負擔,讓我們忘記如何邁步。
修禪者最應該做的并不是學習那些禪宗教義,而是先讓自己的心態變得簡單通明,不要讓自己的欲念、偏見成為登山者肩上的舟楫。要把握矛盾中那些最關鍵的東西,看清生活中那些最本質的東西,知道自己心里最重要的東西,抓住這些,才能不被迷惑,不被他人左右。一心一意做好自己,這就是智者對待人生的方式。
上一篇:放下自以為是的態度
下一篇:無法改變的,不如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