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
『善』,會意字,從言從羊。本義『吉祥』,做形容詞用有『吉、美好、善良、慈善、應諾、慎重、高明、熟悉』等義項,做動詞用有『擅長、修治、羨慕、認為好、贊許、友好』等義項,做名詞用有『好人』義,還做姓氏。還有『好好地、多、常、易』等義項。『善』具有深刻的倫理學、哲學和佛學內涵,中國傳統倫理有豐富的勸善內容,如《太上感應篇》等。
69
【解讀】
這是劉備去世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目的是勸勉他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好事要從小事做起,積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壞事也要從小事開始防范,否則積少成多,也會壞了大事。所以,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
【原文】
勿①以惡小而為②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出自《三國志·蜀書》
【注釋】
①勿:不要。
②為:做。
【譯文】
不要因為是很小的壞事就去做;不要因為是很小的好事就不去做。唯有賢德,才能得到人的信服。
70
【解讀】
“篤”就是誠篤,是一種深厚的誠實,厚而有力之謂篤?!昂V信”,就是信念很誠厚、很堅定。篤信好學是對所學的東西有一種堅定的信念。讀儒家的書,就對儒家的精神有一種堅定的信念,這樣的信念才能夠使人進而好學,才會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吧频馈?,就是妥善地保存道?!笆厮郎频馈?,就是守道至死。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危邦”指政局不穩定的國家,這種國家不要去。而混亂的城邦不要去居住,進入危邦就說明這個人心術不正,進入亂邦想發國難財。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比绻煜率乔迕鞯模钦ㄈ撕偷?,就出來,盡一個人的才能為國家做事;如果天下是混亂無道的,就隱藏起來,守住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學者,把道傳下來。這時雖然不能出來救蒼生,只有在家里緊緊地守住學問,守住這個道,待到盛世明世的時候,再把道拿出來為天下之人所用。
這段話闡明信念、學問、操守與個人的出處去就,也就是一個人的人生選擇的重大關系。
【原文】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①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②,無道則隱。”
——出自《論語·泰伯》
【注釋】
①善:保全。
②見:通“現”。
【譯文】
孔子說:“堅定地相信我們的道,努力學習它,誓死保全它。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禍亂的國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來實現抱負,天下政治黑暗就隱退?!?/p>
71
【解讀】
孔子展示的是向善的兩種處世態度:一種是獨善其身;另一種是“達則兼善天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圣人們是教誨后人要向善、學好的,要向好人善行去學習,千萬別去做壞人、辦壞事。
古人在不同時期分別提出了美德的標準。譬如像堯舜時提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譬如像孔子提出的“仁、義、禮、智、信”;美德傳承到如今被概括為十種:仁愛孝悌、謙和有禮、誠信知報、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篤實寬厚、勇毅力行。從古到今都引導人們“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有正義感的人們更應該“見善如不及”,要見賢思齊,學好人、行善事,倡導好的社會風氣。你可能說我們小人物不可能像一些成功人士那樣去做“達則兼善天下”之事,然而我們總可管好自己,做到“獨善其身”。若每個人每天做一件善事,久而久之,對自己實則是積小善為大德,對社會則是弘揚正義、盡自己對扭轉社會風氣的綿薄之力。
另外,我們每個人內心世界里,要建立一道“見不善如探湯”的堤壩,心里揣著“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的理念,并始終堅守它,自己遠離“小惡”也是積小善,是向善的具體一步,今日內心里遠離一小惡,明兒再遠離一小惡……這是在修身積德??!我們不必老是抱怨社會風氣如何差,而若是自己每天遠離一次“小惡”,行一次“小善”,哪怕是在公交車上不與老人搶一次座,或是在路口等一個紅燈,在公園草地上撿一個塑料袋,都是一種修養的體現,一種道德的衡量。孔子的“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是我們每個人在具體行為中、日常生活里,扭轉社會不良風氣、弘揚正義的最好建言!
【原文】
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p>
——出自《論語·季氏篇》
【譯文】
遇見善人善行,就努力追求,生怕來不及去學;看見惡人惡行,就立即避開,就像將手伸到沸騰的水里一樣。
72
【解讀】
孔子當年周游列國,志在實現他的政治抱負??鬃拥膶W問,主要在于人道。人道以政為大,這一部闡明政道的書,稱為《大學》。大學既不是初學入德之門,也不是古人所說的為學次第的進度表。孔子說明政為大,而大學的最終目的,也在治國、平天下,所以大學是儒家最為重大的人道學問。良好的修己,是德行。良好的安人,即為德政。發揚光大修己安人的道理,便是明明德。有了這樣的基礎,如果能夠充分尊重民意,以公眾的需求為導向,便能夠適時采取正確的定位,執其兩端,采取最為合理的立場。管理是明明德的歷程,采取重視眾人意見的導向,求得合理的決策。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①,在親民②,在止于至善。
——出自《禮記·大學》
【注釋】
①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發揚、弘揚。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懊鞯隆币簿褪枪饷髡蟮钠返?。
②親民: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譯文】
大學教人的道理,在于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變。
上一篇:《勇》文化國學經典解讀
下一篇:《誠》文化國學經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