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四維八德
【點睛之筆】
四維即禮、義、廉、恥。八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經典解讀】
“四維”一說最早見于《管子·牧民》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仲非常重視道德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把禮、義、廉、恥看做治國的四個綱領,所以命名為“四維”,“維”的本義就是系物的大繩。管仲把禮、義、廉、恥視為“國之四維”,主張廣施教化并強制推行。管仲提出的“四維”,對后世影響深遠。
宋朝以后,產生了“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里再次提到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八德”不包括儒家的“仁”,將“孝”置于“忠”之前,把家族道德放在首位。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經濟日益穩定與發展,“家”在農業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等方面所起到的功用日益突出。“家”是“國”的根基,“家和萬事興”,因此“治國”前要先“齊家”。所以,宋朝從“家”與“國”的辯證關系上,突出了“孝”,并將其置于“忠”的前面,這也是一種審時度勢的創造。民國時,孫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新“八德”,這是“中體西用”、中西道德精華相融合的杰作。
上一篇:國學《兩稅法》賞析
下一篇:國學《中國古代“四大書院”》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