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碎,色不少吝
【原典】
裴行儉初平都支、遮匐①,獲瑰寶不貲(zī)②。番酋③將士觀焉。行儉因宴,遍出示坐者。有瑪瑙盤二尺,文采粲(càn)然④。軍吏趨跌,盤碎,惶懼,叩頭流血。行儉笑曰:“爾非故⑤也。”色⑥不少吝⑦。
【注釋】
①都支、遮匐:阿史那都支、李遮匐,西突厥首領。西突厥阿史那步真可汗去世后,各部落多有散失,酋長阿史那都支、李遮匐,收集余眾,附于吐蕃。調露元年(679),李遮匐和都支與吐蕃聯合,攻打安西都護府,被裴行儉所平定。②不貲(zī):不計其數。③番酋:少數民族首領。④粲(càn)然:鮮明發亮的樣子。⑤故:故意。⑥色:臉色,神情。⑦吝:惋惜。
【譯文】
裴行儉從前平定阿史那都支、李遮匐叛亂的時候,繳獲敵人大量的寶物。少數民族的首領和麾下的將士們都很想觀賞。裴行儉于是大擺宴會,席上將這些寶物全都拿出來給他們觀賞。其中有一件瑪瑙盤,二尺長,文采絢爛,十分漂亮。士兵捧著它不小心跌倒,盤子摔碎了。這個士兵很害怕,跪在地上直磕頭,頭都流血了。裴行儉笑著說:“你并不是故意的呀!”臉上并沒有流露出絲毫吝惜的表情。
【延伸閱讀】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珍視的東西,有的人好古董,有的人好字畫,但是不同的人對寶物的態度上卻千差萬別。據說魯迅特別好書,對于自己的書修繕珍藏,不肯示人;而陳子昂則性格豪爽,曾經重金購得古琴,卻將之摔毀,不以為意。古人常說“玩物喪志”,其實“玩物亦可見志”。裴行儉無疑是一個器量宏偉、達觀遠視的人。他對于常人視為珍寶的物品,得之不為喜,失之不為悲,言笑自若,淡然處之。相比那些為了搜求寶貝,不惜動用軍隊的人來說,兩者之間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計。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子囊,求蔡侯的狐裘尺璧不得,而將其囚禁三年;戰國時期秦國,為了得到趙國的和氏璧,甚至揮師東進,不惜挑起戰爭。類似的因玩物而喪命的例子舉不勝舉,反倒是玩物而不喪志的人,卻殊為少見。裴行儉恰恰就是這種“玩物不喪志”的人。他不吝惜寶物的事件不限于此,在之前的令吏壞珍鞍的故事中,我們也看到了類似的描述。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推重士人,尤其推重賢人,視其為國家真正的寶貝,即便刻薄寡恩的法家信徒李斯,也在《諫逐客書》一文中,充分闡釋了這一觀點。然而很多人對此并無真心感受,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依然是重物輕人、因物廢人。重物還是重人,緊張還是放達,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個人習慣,而實在是一種嚴肅的人生境界。這個故事雖然旨在表現裴行儉的寬容,但我們卻看到裴行儉的處事寬容的背后,還有著他對于寶物的獨特價值判斷,這種獨特的價值觀,才是他面對寶物被毀,而神色不變的重要內因。
上一篇:《益見忠直》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盛德所容》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