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76】吃:食物如何改變我們人類和全球歷史
(〔英〕菲利普·費爾南多-阿梅斯托著,韓良憶譯,中信出版社,25.7萬字,2020年1月第1版,68元)
△8章:[1]烹飪的發明:第一次革命;[2]吃的意義:食物是儀式和魔法;[3]畜牧革命:從“收集”食物到“生產”食物;[4]可食的大地:栽種食用植物;[5]食物與階級:社會不平等與高級飲食的興起;[6]消失的飲食界限:食物與文化遠程交流的故事;[7]挑戰演化:食物和生態交流的故事;[8]喂養巨人:飲食工業化的故事。
〇人人都需要食物,大部分人都愛吃食物,可很少有誰敢保證了解食物。面對滿盤珍饈,你看到的或許是卡路里,是營養配比,是價格,而有人卻看出文化標簽和歷史印記。知名美食家布里亞-薩瓦蘭有言:“告訴我你吃什么,我會告訴你你是什么。”盤中之物承載了人類過去與現在的種種信息:我們的身份,我們在社會中的位置,我們所處的社會在世界中的位置。“吃什么”和“怎么吃”的發展史,也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寫照。
〇這本書重點考察了與人類文明深深交織在一起的八場飲食“革命”,呈現了一部“吃出來的全球史”。
〇火的使用揭開了文明的序幕,人類獨有的烹飪技能就此誕生。“吃”從一開始就承載了儀式性和超越性意義,社會不平等的加劇又使它有了平民和高階之分,這些延伸含義也體現在我們今日的飲食選擇中。從狩獵到畜牧,從采集到農耕,這兩次食物史上影響深遠的革命,同樣也是人與自然互動的創舉。隨后,帝國主義和移民打破了不同飲食文化的界限,“哥倫布交流”重新定義了食材的全球分布。步入現代,食品的大規模工業化將純凈、快捷和標準化植入了我們的飲食習慣……
〇從史前的蝸牛養殖到古羅馬的宴會,從食品罐頭到快餐漢堡,這一整套非凡的故事,精辟的見解和博學的考據,使思想和胃口得到雙重滿足。
〇烹調是人進行的第一個化學活動。
〇對飲食的執念是文化史上的波動,是任何健康食品都無力治愈的現代疾病。
〇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〇工業化造就了不純凈、腐敗和摻假的產品。
〇下一次食物革命的角色將是顛覆上一次革命。
〇食物是歷史的注腳,文化的樣本。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濃縮在小小的餐盤里。(“敗者自敗,成者天成,理也,勢也,命也”。)
(2021年2月26日夜11:10閱畢)
上一篇:歷史的地理樞紐
下一篇:哲學?科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