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
『誠』,是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們立身處世,當以誠信為本。《禮記·中庸》就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誠』是天的根本屬性,努力求誠以達到合乎誠的境界則是為人之道。又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認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賴于『誠』。亞圣孟子也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離婁》上);又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盡心》上),認為反省自己以達到誠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樂。荀子雖『不求知天』,但也把『誠』看作是進行道德修養的方法和境界。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肯定『誠』是一種真實不欺的美德。要求人們修德做事,必須效法天道,做到真實可信。
65
【解讀】
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將領叫李廣,他精于騎馬射箭,作戰非常勇敢,被稱為“飛將軍”。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著一只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次日天亮派人前去查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大石頭。不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相信自己能有這么大的力氣,于是想再試一試,就往后退了幾步,張弓搭箭,用力向石頭射去。可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大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
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很驚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一成語也便由此流傳下來。
【原文】
精誠①所至,金石為開。
——出自《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注釋】
①誠:誠心。
【譯文】
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么疑難問題都能解決。形容對人真誠產生的感動力。
66
【解讀】
古往今來,提到誠信就有很多名人名言和誠信故事。墨子說:言不信者,行不果。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孔子說:民無信不立。魯迅先生把誠信看得更高、更重:誠信為人之本。
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一個賣酒的老翁,在一條小街上賣了數十年的酒,由于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大家都喜歡到他的酒店打酒,生意非常紅火。后來這個老頭娶了兒媳婦,兒媳便常到店中幫公公做買賣。一天,老翁出門辦事,讓兒媳照管店鋪。還沒到中午,一壇酒就快賣完了,兒媳一想,何不在酒中摻一些水,不是就可以多賣點錢了嗎?于是,她趁人不注意,便往壇子里加了一些水,一壇加水的酒仍然不到晚上就賣完了,并且還多賣得一些錢。老翁回來后得知此事,氣得直拍胸脯,口中說著“完了,完了,徹底完了”。兒媳不解,老翁告訴她,一個生意人最重要的是講究誠信,我幾十年沒要過一分黑心錢,如今全敗在你手里了。
美國作家德萊塞說: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我們先不說誰誠信不誠信,首先得問問自己:我誠信了嗎?莎士比亞說: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我們不能把誠信掛在嘴邊,而是要把誠信落在實處。
【原文】
是故誠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出自《孟子·離婁上》
【注釋】
①誠:誠信。
【譯文】
誠信是自然的規律,追求誠信是做人的規律。極端真誠而不能使別人感動,這是未曾有過的事;不真誠,是不能感動別人的。
67
【解讀】
李世民以此詩送給蕭禹,述說忠臣的定義,并對蕭禹作了肯定。唐高祖李淵在位后期,他的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為爭奪帝位,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宮廷斗爭。在這場斗爭中,蕭禹堅定地站在李世民一邊,最后幫助他奪得帝位。“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是李世民對蕭禹的高度贊美和肯定,其中也不無感激之情。這兩句詩使用了比興的手法。“疾風知勁草”是興,為下文的立論張本。同時,這一句興中有比,以普通的自然景物為喻,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風平日麗的日子里,“勁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誠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們,其特殊性沒有顯現出來,因而不易鑒別。只有經過猛烈大風和動亂時局的考驗,才能看出什么樣的草是堅韌的,什么樣的人是忠誠的。正是由于唐太宗這么一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物在詩中引用了“疾風知勁草”,才使得這句話流傳千古,成為至理名言。
【原文】
疾風知勁①草,板蕩識誠②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
——出自唐太宗《贈蕭禹》
【注釋】
①勁:韌性。
②誠:忠心。
【譯文】
在強烈的大風中,才可看得出小草的堅韌;在動蕩不安的時局,才能辨別出臣子是不是對國家忠心;性情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義;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懷有仁愛。
68
【解讀】
如果把人比作魚,誠信就是水。魚失去了水會死,人失去誠信,就無法在這個社會中立足。如果這個社會大家做事都言而無信,相互欺騙,不講信用,那是多么危險、可怕。
誠信是立身之本,我們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敬愛的宋慶齡,她從小就很講信用。一次全家都出去玩,她也很想出去,但是因為她的好朋友說要來她家玩。她一個人留下來,等她的好朋友。雖然最后她的好朋友沒有來,但宋慶齡沒有生氣和不開心。她說:“雖然我的好朋友沒有來,但我仍很快活。因為我信守了諾言。”后來,宋慶齡被人尊稱為“國母”,受到人們敬重,這與她從小言而有信是分不開的。
【原文】
誠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出自《中庸》
【注釋】
①誠:誠心。
【譯文】
有誠心的人成就自我,而道路是自己找到的。誠心貫穿萬物的始與終,沒有誠心萬物的存在就沒有意義了。所以君子看重誠心。
上一篇:《善》文化國學經典解讀
下一篇:《廉》文化國學經典解讀